王君:纳入富时罗素指数将如何影响A股?

摘要
短期来看, A股成功闯关富时罗素指数后将带来千亿级别增量外资短期内提振市场情绪,近期以北向资金为代表的不断涌入的确定性外资增量资金或是整个四季度强反弹的核心驱动因素。当前四季度风险空窗期,优选上证50为代表的权重股,建议关注受益于政策对冲,估值较低的金融板块。

  投资摘要

  1、A股纳入富时罗素指数增量资金约1600亿元

  9月27日,A股第三次闯关富时罗素成功,纳入富时次级新兴市场指数可期。参照A股四次闯关MSCI指数,第四次冲关成功的解决方案在于首次提出以互联互通为渠道的框架取代此前提案中基于QFII/RQFII渠道的框架,并缩小纳入比例及指数配置权重帮助A股成功入摩。我们认为,在QFII/RQFII汇出限制障碍清除后,入富纳入比例及指数配置权重都有望超过MSCI指数。依据MSCI公布的进度,按短期5%纳入、长期100%纳入测算,分别对应纳入权重0.73%、16.9%,则A股入富初期纳入比例为5.5%,且指数权重要大于入摩比例,保守测算,A股占富时次级新兴市场基准指数的权重为0.73%-1.46%区间,则带来海外资金约为1600亿元。

  2、富时新兴市场指数行业偏好“银行+科技”

  富时新兴市场指数行业偏好银行、计算机信息技术及能源板块,或预示A股纳入标的风格。A股纳入富时新兴市场指数作为闯关富时罗素的开端,其后纳入比例也像MSCI一样不断扩容,而新兴市场指数的行业配置风格或对A股纳入成分股有所参照意义。1)从富时新兴市场指数的行业分布来看,银行、科技类、能源类(石油及天然气)行业占比分别为17.25%、16.56%、8.79%;2)而面对A股即将闯关的富时次级新兴市场指数,科技类、银行及能源类占比分布为17.66%、16.66%及11.35%,可以预计根据富时次级新兴市场指数的持仓偏好,富时公司或钟情于A股银行板块中的优质公司。

  3、A股对外开放步伐加大,沪伦通、入摩比例扩容“纷至沓来”

  2019年A股纳入MSCI指数比例再扩容至20%或扩容至创业板有望落地。沪伦通进程或加速,互联互通再进一程。沪伦两市以蓝筹为主,外资价值投资的风格偏好或逐渐引导A股市场投资趋于价值博弈 。参考中国台湾、韩国经验,纳入MSCI比例不断扩容后,主要会有以下特征:1)在外资持股占市值比例明显上升。中国台湾从7.01%逐步提升至24%,韩国大幅提升至30%;2)整体波动率,换手率收敛至原先的一半左右。年化波动率台、韩从35%-50%下降到15%-25%,换手率下降2-3倍。3)与国际接轨程度提高至原先的一倍以上。中国台湾加权指数与标普500指数的相关性由加入前21%-24%提高至51%-65%,韩国自全面加入MSCI后,相关性从15%提升至60%左右。

  4、北向资金配置风格仍青睐“金融+消费”

  从QFII、陆股通持股行业占比分布看,金融+消费依旧是外资配置洼地。在QFII持股行业占比“金融+可选、必须消费”行业占比达65%,而在陆股通中这三个行业占比也达56%。根据2018年二季度,QFII重仓持股的流通市值占比分布汇总变化明显,根据wind行业分类,银行、媒体及材料、耐用消费品行业仍是外资重仓增加配置的行业。入摩前后仓位变化最大板块聚焦于非银金融、银行,外资对大金融板块青睐有加。我们认为,随着沪伦通、A股纳入MSCI比例扩容及纳入富时罗素指数,外资的配置偏好会仍聚焦于金融及消费板块,同时“抄底”思维的增量资金涌入短期内提振市场情绪,以稳定理性的投资风格优化A股市场。

  5、投资建议

  短期来看, A股成功闯关富时罗素指数后将带来千亿级别增量外资短期内提振市场情绪,近期以北向资金为代表的不断涌入的确定性外资增量资金或是整个四季度强反弹的核心驱动因素。当前四季度风险空窗期,优选上证50为代表的权重股,建议关注受益于政策对冲,估值较低的金融板块。

  6、风险提示

  中美贸易摩擦从博弈走向激化,经济超预期下行,A股对外开放相关政策落地不及预期。

  报告正文

  一、富时罗素指数体系

  (一)富时罗素指数体系

  富时罗素(FTSE Russell)是全球领先的基准、分析和数据解决方案提供商,其专业知识和产品被全球机构和个人投资者广泛使用。目前约有16万亿美元的基准用于FTSE Russell指数,且富时罗素指数还为客户提供资产配置、投资策略分析和风险管理的工具,同时,其研究分析平台为全球约350家机构提供服务,包括银行、保险公司、养老基金、对冲基金和投资管理公司等。

  富时罗素指数体系按照市值加权分为富时全球股票指数系列(FTSE Global Equity Index Series)、罗素美国指数(Russell US)、富时英国指数(FTSE UK)、富时中国指数(FTSE China)和罗素风格指数(Russell US Style Indexes)五大类。1)罗素美国指数是机构投资者的主要美国股票基准,其被设计为各种金融产品的基石,如指数追踪基金,衍生品和交易所交易基金(ETF),以及绩效基准。所有罗素美国指数均为罗素3000指数的子集,其中包括大型股票罗素1000指数和小型股票罗素2000指数。2)富时英国指数系列以富时全指为基础,按市值排序分段,依次为富时100、富时250和富时350,以及富时小型股指数。3)富时罗素中国指数系列主要帮助投资者分析与衡量市场表现,发掘中国市场的投资机会。这一指数系列目前涵盖各种股票类别(包括A股,B股,H股,红筹股,P股,S股,N股和港股)、市值规模、行业和主题,还包括中国创新企业指数和中国A股连线指数。4)罗素风格指数用于衡量增长和价值股票市场细分,凭借超过3.5万亿美元的资产和约98%的以罗素风格指数为基准的机构产品,其已成为一个行业标准。罗素风格指数使用一个价值特征——账面价格比(B / P)和两个增长特征——基于I / B / E / S两年预测的中期预测盈利增长率和基于五年历史销售额的每股销售额增长率,这三个有高度代表性的增长和价值特征的变量构建成罗素风格指数。

  

  根据富时官网显示,富时全球股票指数系列涵盖了47个不同国家的约15800支股票,占全球可投资市场总值的98%。富时全球股票指数系列中的指数旨在创建广泛的金融产品,如指数追踪基金,衍生品和交易所交易基金(ETF),以及绩效基准。FTSE GEIS指数体系依据市值规模分为大盘股、中盘股和小盘股;依据市场类别可分为发达市场、先进新兴市场和次级新兴市场(包括中国)。其中,先进、次级新兴市场的区别在于市场环境与监管环境、托管与结算方面:先进新兴市场有着更加自由发达的证券市场和外汇市场环境;对外资限制较少且外国投资者注册资本简便;在先进新兴市场国际投资者可以使用综合和隔离投资账户。

  

  (二)富时罗素与中国相关指数

  富时罗素中国指数系列目前涵盖A股、B股、H股、红筹股、P股、N股、S股和港股多种股票类别、市值规模、行业和主题,可以帮助投资者分析中国证券市场,发掘投资机会。富时中国A股指数系列包括主要根据不同市值规模和行业区分的11支指数,富时中国A股全盘指数系列包含主要根据主题类别区分的6个指数。除A股外,富时中国指数系列还包含了其他各种股票类别的指数,如富时中国H股、红筹股、P股和香港股票指数系列,其包含的指数均为在香港交易所上市的股票。另外,还有富时中国B股指数系列、富时中国债券指数和富时中国A股复合指数。

  

  

  二、A股纳入富时罗素指数增量资金及行业偏好

  (一)A股纳入比例及带来增量资金测算

  富时罗素作为全球第二大指数公司,富时罗素公司计算了美国约1 万家上市公司的市值,其中规模最大的3000 家公司组成罗素3000 指数,前1000 家进入罗素1000 指数,最后的2000 家进入罗素2000 指数。富时罗素指数的跟踪资金来源主要为主动基金、被动基金、咨询公司等,据统计,全球范围内约有16 万亿美元的资金,其中包括交易所交易基金(ETF)为主的资金作为罗素指数及其相关产品的追踪资金。本次富时罗素年度讨论会的核心议题为把中国A股从“未分级”上调至“次级新兴市场”,作为A股正式被纳入富时全球股票指数体系内的标志。

  

  A股入富即通过一定纳入因子参与到富时新兴市场指数、富时全球全指指数及富时环球指数并占一定权重,进而外资随富时指数被动配置基金进入A股市场。A股“入富”指的是A股成功纳入富时次级新兴市场,与A股纳入MSCI纳入过程保持一致, A股纳入富时罗素指数即为A股以一定比例纳入到次级新兴市场指数,然后以一定的纳入市值乘纳入因子参与到富时全球全指指数(FTSE Global All Cap)、富时环球指数(FTSE All-World)与富时新兴市场指数(FTSE Emerging Index)中,如此以来,富时罗素指数体系中的三个主力指数中均可以包含A股市值纳入的标的,因此依靠富时指数的追踪资金给A股带来外资增量

  

    QFII/RQFII及互联互通机制限制取消,第三次闯关富时成功在预料之内。 参照A股四次闯关MSCI指数,第四次冲关成功的解决方案在于首次提出以互联互通为渠道的框架取代此前提案中基于QFII/RQFII渠道的框架,并缩小纳入比例及指数配置权重帮助A股成功入摩。结合A股前两次闯关失败的根源在于A股有限制的QFII/RQFII及沪/深港通的机制,伴随互联互通加大及取消QFII/RQFII汇出限制及本金锁定期要求,本次A股第三次闯关FTSE Russell成功,我们认为,在QFII/RQFII汇出限制障碍清除后,纳入比例及指数配置权重都有望超过MSCI指数。依据MSCI公布的进度,按短期5%纳入、长期100%纳入测算,分别对应纳入权重0.73%、16.9%,则A股入富初期纳入比例及指数权重都要大于入摩比例,保守测算,A股占富时次级新兴市场基准指数的权重为0.73%-1.46%区间,则带来海外资金约为1600亿元。

  

  (二)富时新兴市场指数行业偏好

  富时新兴市场指数行业偏好银行、计算机信息技术及能源板块,或预示A股纳入标的风格。A股纳入富时新兴市场指数作为闯关富时罗素的开端,其后纳入比例也像MSCI一样不断扩容,而新兴市场指数的行业配置风格或对A股纳入成分股有所参照意义。1)从富时新兴市场指数的行业分布来看,银行、科技类、能源类(石油及天然气)行业占比分别为17.25%、16.56%、8.79%;2)从富时先进新兴市场指数成分股的行业分布看,银行、科技类及工业制造类行业占比分别为18.07%、15.05%及7.73%,银行与科技类公司认为其重仓行业;3)而面对A股即将闯关的富时次级新兴市场指数,科技类、银行及能源类占比分布为17.66%、16.66%及11.35%,可以预计根据富时次级新兴市场指数的持仓偏好,富时公司或钟情于A股银行板块中的优质公司。总体来看,与MSCI新兴市场指数一样,外资偏好的大金融板块仍是富时新兴市场指数配置重镇。

  在富时新兴市场指数中的十大重仓股中,除建设银行、工商银行及平安保险(H股)作为新兴市场指数的重仓股票外,科技类公司腾讯控股(5.49%)、台积电(4.46%)、阿里巴巴集团控股(N股)(4.2%)权重占比前三。前A股还没有标的进入富时罗素三大主力指数,但是按照富时新兴市场的行业偏好,A股中代表先进制造的科技龙头或也是潜在纳入成分。

  

  

  三、A股对外开放步伐加大,沪伦通、入富及入摩扩容“纷至沓来”

  (一)A股入摩比例有望再次扩容至20%

  参照A股四次闯关MSCI指数,第四次冲关成功的解决方案在于首次提出以互联互通为渠道的框架取代此前提案中基于QFII/RQFII渠道的框架,并缩小纳入比例及指数配置权重帮助A股成功入摩。QFII制度改革后A股入摩障碍消除,按照入摩方案中以5% 比例两步纳入MSCI指数现在均已完成。2017年6月,A股四次闯关MSCI终获“准入证”,计划在6月和9月分两步纳入MSCI新兴市场指数和MSCI全球指数。2017年6月公布的纳入方案为分两步:第一步,在5月半年度指数评审后A股正式纳入,纳入比例为2.5%;第二步,在8月季度指数评审后,纳入比例上调至5%,完成A股首次纳入。现如今A股已经完成5%比例的纳入计划,在MSCI全球指数及MSCI新兴市场指数所处的权重分别为0.1%、0.73%。短期内, 5%的纳入比例给A股带来外资持股比例的不断增加;长期来看,随着A股的准入状况与国际水平更加密切接轨,未来A股纳入MSCI进程将不断深化,主要表现为A股纳入比例的提高及标的股票扩容至中盘股这两条方面,2019年A股纳入MSCI指数比例再扩容至20%或扩容至创业板有望落地。

  

  MSCI指数体系中涉及中国股市的指数主要分为三大类:境内中国指数系列、非境内中国指数系列、中国综合指数系列。1)MSCI中国指数(MSCI China Index)。这是MSCI覆盖中国的旗舰指数,也就是海外主流投资者的中国标的。它按照MSCI全球可投资市场指数(GIMI)编制方法所编制,属于MSCI全球可投资市场指数体系中的一员。虽然该指数名称包含“中国”二字,但并不覆盖沪深股市的A股。目前MSCI中国指数只包括有在境外,主要是香港上市的中国公司,但是预计随着资本市场的开放,A股纳入该指数后会有吸引更多全球基金配置A股。2)MSCI中国A股指数。MSCI中国A股指数成份股选股范围为全部A股,从中截取流通市值排名前85%的部分,共870余只A股股票。但它只是国家独立指数,不能成为新兴市场指数的成份股,该指数是MSCI在2005年专门为中国A股市场创建的一个独立国家指数,主要是为国内投资者编制,并没有被纳入MSCI新兴市场指数名单。3)MSCI中国A股国际指数。这是A股纳入MSCI的终极版,MSCI中国A股国际指数则是将世界各地上市的全部中国股票按流通市值进行排名,取前85%,再从中选出A股市场上市股票部分,最终形成该指数的成份股,共450余只A股股票。A股以5%的纳入比例正式纳入MSCI后,在MSCI全球指数、MSCI新兴市场指数、MSCI亚洲(除日本)指数及MSCI中国指数中占比分别为0.1%、0.73%、0.83%及2.5%。

  

  A股纳入MSCI指数比例有望再扩容至20%,预计2019年扩容落地。明晟公司考虑进一步调高A股在MSCI指数中的权重,将MSCI中国A股大盘指数纳入因子从5%增加至20%,于2019年5月半年度指数评审和2019年8月季度指数评审这两个阶段分步实施;按MSCI公布的进程表,A股在9 月3 日完成5%的纳入比例后,又或于明年8月再次扩容,因此A股在指数中对应权重由0.73%提升至约3.5%。目前85%的投资国际证券的基金以MSCI指数为基准,跟踪资产规模高达12.4万亿美元,跟踪新兴市场指数的资产规模约1.6万亿美元。并以此为依据测算,明年A股入摩比例扩容至20%后,可带来外资增量资金约3600亿元,长期100%纳入测算,则引入外资增量资金约17000亿元。若结合考虑A股入富带来的资金增量(跟踪全球指数和全球新兴市场指数的被动基金中约有40%以富时指数为基准,剩余60%则以MSCI指数为基准),我们预计长期引入外资增量约为3万亿元。

  

  (二)沪伦通进程或加速,互联互通再进一程

  A股成功纳入MSCI指数,随着资本市场稳健运行基础的夯实,长期资金和海外投资者比例增加,年内沪伦通进程有望加速。9月25日,华泰证券拟发行GDR(全球存托凭证)并在伦敦证券交易所上市。华泰证券由此成为首家公告拟发行GDR的A股上市公司,而沪伦通也有望在年底正式起航,伦敦、上海两地资本市场将实现互联互通。境外DR市场实践表明,基础股票价格对DR的价格具有主要引导作用。在GDR跨境生成和兑回渠道畅通、做市商做市机制有效的情况下,GDR与A股价格差异由跨境生成和兑回成本决定,但GDR的估值还受到本地市场流动性的影响。境内市场持股数量大、流动性强,有利于强化A股的定价权和防范境外市场的冲击。

  

  沪伦通前期是构造关联性的阶段,中长期利好市场主动提高风险管理水平。以沪港通开通时的关联情况为例,2014年11月17日,83只AH股中有22只A股相对其H股折价,61只相对溢价,而且AH股相对折价的大多为银行等大盘权重股。从资金流向来看,虽然在开通初期沪股通北上资金较多,在2016至2017年期间港股通南下资金较多,未改变双向流动的总体趋势,并且沪港通交易量逐年放大。2018年5月,沪股通每日额度从130亿元人民币调整至520亿元人民币,沪港通下港股通每日额度从105亿元人民币调整至420亿元人民币,随着资本市场稳健运行基础的夯实,长期资金和海外投资者比例增加,两者均偏好理性的价值投资,长期促使A股波动率收敛,价格发现功能也将更加完善。沪伦通在初始阶段中方发行的GDR不会超过10只,仍处于前期构造关联性的测试阶段。沪、伦两市之间关联性不如A股与港股的联系“紧密”,而关联性是市场波动传导的影响因素,中短期来看风险波动加大不容易引起联动效应,同时国际市场较为成熟的风险管理与控制手段也将对A股的长期发展形成利好。

  我们认为,沪伦两市以蓝筹为主,外资价值投资的风格偏好或逐渐引导A股市场投资趋于价值博弈 。A股估值水平目前处于合理区间,市场紧密监管下双向跨国资金对估值影响有限。当前上证综指、沪深300指数市盈率不仅低于英国富时100指数,更远低于美国道琼斯指数、标准500指数市盈率。经过2018年的风险释放,A股市场调整后整体估值处于底部区域;从国际横向比较,沪深股市估值合理。在A股开放步伐加快市场互通后,各参与主体、市场结构会更深入的对接至国际市场,沪伦通中数量有限的GDR发行人及有限的增量资金很难对估值产生巨大影响,同时,两市的估值结构在双向资金的限额管理及市场紧密监管下温和调整,沪伦通带来的潜在资金对A股估值水平的影响有限。另一方面,为保持交易平稳性,沪伦通初期将以机构投资者为主,基本面扎实的价值蓝筹会更受追捧,而带来更多价值博弈。

  四、外资增量资金不断涌入对A股的中长期影响

  (一)QFII、陆股通持股看,金融+消费依旧是外资配置洼地

  QFII机构的投资配置增持“金融+消费”。2018年以来,A股入摩的两步扩容,全球资本持续流入A股市场背后依赖于中国经济基本面的韧性。目前整体市场估值处于较低水平,从中报披露数据来看,全体盈利增长仍保持平稳,外加市盈率低于30倍的上市公司比例已经超过40%,越来越多的公司已经出现配置价值,特别是大盘蓝筹股为代表的优质公司在经过近期风险释放后配置价值凸显。从外资机构投资风格来看,QFII机构的投资偏好于大消费及传媒、计算机等领域,在个股上,以交通、消费为代表的白马股成为了外资流入的主要选择。

  9 月MSCI 纳入A 股中新扩容的10 只成分股仍保持大盘蓝筹的配置风格。从A 股纳入MSCI 指数后的成分占比来看,银行与非银金融两大金融业板块合计占比36.15%,占据绝对地位;食品饮料、医药生物等板块紧随其后,流通市值占比分别为8.39%、6.43%,外资仍青睐金融及消费的大蓝筹的投资偏好。沪伦通初期将以机构投资者为主,在蓝筹股长期价值投资理念下,预计沪伦通将率先发行 GDR 或将是双方交易所中基本面较好的蓝筹股,蓝筹股的扩充为国内投资者提供了更加多元化的选择,基本面扎实的价值蓝筹会更加受追捧,外资不断涌入给A 股市场带来更多价值博弈。

  

  从QFII、陆股通持股行业占比分布看,金融+消费依旧是外资配置洼地。在QFII 持股行业占比“金融+可选、必须消费”行业占比达65%,而在陆股通中这三个行业占比也达56%。根据2018 年二季度,QFII 重仓持股的流通市值占比分布汇总变化明显,根据wind 行业分类,银行、媒体及材料、耐用消费品行业仍是外资重仓增加配置的行业。与上期相比QFII 重仓持银行股流通市值占比增加3.3%、媒体占比增加1.84%,材料占比变动1.2%;其中耐用消费市值占比增加0.64%。而受疫苗事件影响,QFII 重仓流通股持股市值比例中制药、生物科技、医疗保健行业纷纷下调。外资偏价值投资的配置理念更青睐基本面扎实的优质蓝筹。从个股来看,南京银行、建设银行、上海机场及首旅酒店是本期QFII 持仓市值变动增加排名前列的个股。

  

  入摩前后仓位变化最大板块聚焦于非银金融、银行,外资对大金融板块青睐有加。从北向资金的所持仓行业分布来看,自上周反弹以来,以贵州茅台为代表的优质蓝筹吸引的北向资金不但进场,但从估值角度看,作为上证50反弹的主力其股价随净买入规模不断增加而持续升高。整体仓位来看:1)食品饮料(15.92%)、非银金融(6.32%)、交运(3.58%)及休闲服务(2.88%)等板块仍是北向资金超配行业;2)从行业占比来看,北向资金持仓主要集中在食品饮料、非银金融及银行板块,其中非银金融及银行板块较A股入摩初期的6月份仓位增加6.32%、4.32%,是仓位增加幅度最大的前两位行业;3)家用电器、电子及医药行业是入摩前后仓位减少幅度较大的几个行业,仓位分别减少10.3%、8.83%、2.35%。根据北向资金的配置仓位变化,金融和消费依然是外资配置的洼地,特别在5月份以来市场下探过程中,具有优质基本面的个股的低估值更具吸引力,我们认为,随着沪伦通、A股纳入MSCI比例扩容及纳入富时罗素指数,外资的配置偏好会仍聚焦于金融及消费板块,同时“抄底”思维的增量资金涌入短期内提振市场情绪,以稳定理性的投资风格优化A股市场。

  

  

  

  (二)入摩中长期影响分析——以中国台湾、韩国为例

  1、市场整体:波动率、换手率大幅收敛,国际联动性大幅提升

  从韩国入摩经验来看,外资流入资金大幅攀升;排除亚洲金融危机宏观影响,市场波动率收窄。1)在韩国入摩前一年,外资对韩股的净买入规模在3亿美元/季度左右,加入MSCI后单季度流入水平提升到10亿美元水平,纳入比例上升后1996年单季度最高达30亿美元左右。这一水平一直维持到亚洲金融危机前,受危机影响外资开始纷纷流出。但金融危机消除后,1998年纳入比例提升至100%,外资净买入水平大幅提高至106.8亿美元。2)1992年初次入摩时,韩国股指先跌后涨,半年内上涨20%,1998年金融危机影响消退,1998年Q2至2000年股指涨幅超过150%。3)1992-1998的6年在逐渐入摩期间,年化波动率不到20%,全面入摩后波动率中枢水平下至10%-20%。4)外资持股比例在入摩6年间稳步提升,2000年大幅提升至27%,全面入摩后外资持股比例稳定在30%左右。5)从全球市场联动性来看,加入MSCI指数前10年,韩国指数与标普500指数的相关性为12%-15%;全面加入后10年内,相关性逐步提高至60%左右。

  从中国台湾入摩经验来看,其与全球市场联动性加强、换手率下降、波动率下降、估值体系完善等多方面亦有显著改善。1)加入MSCI指数前一年,外资对台股净买入,规模在单季度10亿美元左右,全面加入指数后,资金流入明显,1999年3季度外资净买入台股40.3亿美元,1999年4季度,外资净买入台股50.4亿美元;2)全球市场联动性由过去20%提升至超过50%的相关性;3)换手率从入摩前240%-300%的水平下降至80%-160%,体现市场稳定性逐渐提升;4)年化波动率35%-50%;加入后,年化波动率降到15%-25%;5)加入MSCI指数前,台指平均P/B 2.0左右;加入后,P/B逐渐降到1.5左右。

  2、行业表现:消费品类行业表现相对更佳

  1)韩国渐进式入摩行业表现:必需消费品表现较佳。韩国三次渐进式纳入MSCI 指数过程中,每次纳入比例边际增加后6个月的表现看,必需消费品中的服装、医药、食品饮料等表现较佳。1992年纳入20%以后6个月,纺织服装、医药及食品饮料涨幅分别为34.91%、25.39%及14.71%。96年第二次纳入50%后6个月,医药、食品饮料涨幅分布占据前两名10%、7.05%;1998年全面纳入MSCI后,韩国股市迎来牛市,各个板块涨幅明显其中食品饮料、纺织服装涨幅58%、51.72%。

  

  2)中国台湾渐进式入摩过程中,消费品等行业表现较好。1996年中国台湾初次入摩,分别以50%、65%、80%和100%的比例纳入MSCI 指数,从纳入后6 个月的行业表现看,汽车、旅游及食品等行业表现较好。

  

  结合中国消费行业的发展趋势来看:1)在“弱增长”格局中,消费品行业的并购整合力度在加大,“强者恒强”的马太效应将演绎明显。2)从消费品内部结构上看,传统意义上关注的消费升级需求;从地区上看,以东部、一线城市为核心;从行业上看,以金融、地产从业人员为主;从社会结构上看,以顶端1亿人的富裕阶层为核心,辐射2亿左右上层中产和3亿中高端人群,消费习惯向发达国家接轨为主。代表高端人群消费需求的贵州茅台近2年以来的走势是这一逻辑淋漓尽致的体现,中国城镇化加速所带来的“人口红利”提供了巨大的消费规模和消费升级基础,随着大众消费的崛起景气度向上的消费行业也会受到外资的关注。

  五、投资建议

  1、短期来看, A股成功闯关富时罗素指数后将带来千亿级别增量外资短期内提振市场情绪,近期以北向资金为代表的不断涌入的确定性外资增量资金或是整个四季度强反弹的核心驱动因素。当前四季度风险空窗期,优选上证50为代表的权重股,建议关注受益于政策对冲,估值较低的金融板块。

  2、中长期看,以中国台湾、韩国入摩扩容经历为鉴,外资持股占市值比例会明显上升; A股整体波动率、换手率收敛至原先的一半左右;同时,与国际接轨程度提高至原先的一倍以上:中国台湾加权指数与标普500指数的相关性由加入前21%-24%提高至51%-65%,韩国自全面加入MSCI后,相关性从15%提升至60%左右。我们认为,中长期A股入摩比例不断扩容、沪伦通年内有望加速,基本面扎实的价值龙头会更受外资追捧,A股在正式纳入后增量资金配置偏好于“金融+消费”的风格强烈,建议关注基本面扎实的金融及消费龙头。

  六、风险提示

  中美贸易摩擦从博弈走向激化,经济超预期下行,A股对外开放相关政策落地不及预期。

关键词阅读:A股 富时指数

责任编辑:Robot RF13015
精彩推荐
加载更多
全部评论
金融界App
金融界微博
金融界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