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仁泽:蕴含大风险和大收益的结婚生子 到底应不应该

摘要
结婚生子是人生惊险的一跃,蕴含着大风险和大收益。因此让人不禁想问,是否存在一些判断方法能够降低此事的风险?

  栏目介绍:现代工业文明和科技文明带来了快捷、效率 、透明、信息对称、舒适等人类的快感体验,但就在我们一心一意地享受这些快感的时候,工业、科技文明所带来的负面影响、风险敞口也越来越侵入我们的生活。身处“风险社会”,人们该如何自处?《蒙格斯报告》公众号推出“风险社会”专栏,系统性介绍国内外先进的风险研究经典和最新研究成果,意在普及风险知识、传授风险管理方法,以期帮助读者更好地处理日常生活和企业管理中的风险和不确定性

导 言

  本文节选自《风险与好的决策》,有删减。

  结婚生子是大多数人人生旅途中必经的一段,但这并不意味着每个人都能够享受这一旅程。2017年各级民政部门和婚姻登记机构共依法办理离婚手续的共有437.4万对,比上年增长5.2%。离婚率已连续16年持续上升。

  显而易见的是,结婚生子是人生惊险的一跃,蕴含着大风险和大收益。因此让人不禁想问,是否存在一些判断方法能够降低此事的风险?

  本文摘自《风险与好的决策》一书

  格尔德·吉仁泽 著

  中信出版社

  达尔文的结婚理由

  查尔斯·达尔文(Charles Darwin)乘坐“小猎犬”号完成了极具历史意义的环球航行。航行结束后又过了几年,29岁的达尔文开始思考自己的终身大事:该不该结婚呢?达尔文拿起一支铅笔,在一张白纸的顶头位置写道:“结婚还是不结婚,这是个问题。”接着,他将纸分为两栏,分别列出了结婚和不结婚的理由。

  达尔文最后认为自己应该结婚,他在左栏的下方写道:“结婚——结婚——结婚,证明完毕。”他心里清楚自己会失去一部分个人自由,于是在右栏下方加上了一句“有很多幸福的奴隶”。第二年,达尔文和他的表姐艾玛·韦奇伍德(Emma Wedgwood)共结连理,膝下有10个儿女。达尔文是如何做出结婚决定的?是基于他列出的原因——永久伴侣、比宠物狗好、没有子嗣、肥胖和懒惰吗?他并没有告诉我们答案。

  最大化法则和经验法则

  

  达尔文可以通过两种方法得出应该结婚的结论:最大化法则和经验法则最大化法则是指,估计每一条结婚能带来的好处的分值(效用),以及意中人具备这些好处的概率,用分值乘以概率,加总算出得分。然后,用同样的方法计算不结婚的坏处,每个意中人都算一遍。最后,选择期望效用值最大的那个人。这种方法也叫做“主观期望效用最大化法则”,全世界的大学都将其视为理性选择的工具并教给学生。这种方法只能在理想的情况下使用,即在我们知道所有风险的情况下。

  不过,在一个充满不确定性的世界里,权重和概率都是无法得知的,所以计算可能只是空中楼阁。而使用经验法则可能会帮助我们做出好的选择。其中一种经验法则是“单一理由决策法则”,即:

  找到最重要的那条原因,并忽略其他原因

  

  这条法则只依靠一种原因做出决策,不需要进行计算。研究显示,人们往往只凭一条充分的理由就可以做出决定,而且这些决定可能比考虑过所有因素之后做出的决定还要好,原因在于,综合考虑不同的原因,就需要把所有原因都转化为一种效用。达尔文可能需要估计,与聪明的朋友们聊天多少次才能和拥有10个儿女的效用相同,或是必须花费多少时间拜访妻子的亲友才能换来妻子坐在沙发上的温馨时刻。交易是数字的一种属性,却不一定是人类内心真正需要的。实际上,做交易有时会被视为不道德的行为。人们一般认为,真爱、友谊、军人的荣誉和博士学位是无价的,也是商品所无法比拟的。

  单一理由决策法则并非达尔文使用的唯一经验法则,他还可能使用了社会经验法则,比如“社会模仿”。

  如果你的大多数朋友都结婚了,你也应该结婚。

  毕竟,达尔文当时已经29岁了,他的大部分朋友很可能都建立了自己的家庭。研究发现,社会压力会迫使人们模仿他人,选择结婚。不过,如果达尔文也使用了这条社会经验法则,那他一开始就没必要分析结婚的利弊了。

  如何找到对的结婚对象

  

  本杰明·富兰克林就如何在结婚这个问题上做出理性决策,给过他的侄子如下建议:

  如果你犹豫不决,就列出所有理由,把支持和反对的理由分别记录在一页纸的两栏中。深思熟虑两三天后,用一种类似代数的方法进行计算,看看每栏的理由或动机是否具有相等的权重,如果是,就把它们分别从两栏中删除。也就是说,如果两栏中的某两个理由势均力敌,就把这两项都删除;如果一个支持的理由抵得上两个反对的理由,就把这3条都删除;如果两个反对的理由抵得上3个赞成的理由,就把这5条都删除。当你删除了所有权重相等的理由时,就会看到哪一栏剩下的理由多……遇到重要的事情或拿不定主意时,我通常会使用这种方法,尽管它无法做到像数学般精确,但对我极为有用。值得一提的是,如果你不使用这种方法,我认为你将永远无法步入婚姻殿堂。

  富兰克林是美国的开国元勋之一,也是一位杰出的发明家、作家、艺术家和政治家。他和妻子德博拉(Deborah)育有两个孩子,他还有一个私生子。前富兰克林的这种簿记法如今在全世界得到了广泛应用,我们称之为“期望效用最大化法则”或理性选择。富兰克林信中的最后一句话表明他对结婚这件事的认真态度。

  富兰克林的簿记法是为已知风险设计的,它对不确定性无能为力。因此,大多数专家并不会将自己所宣扬的方法付诸实践。但问题是,他们在教授这种方法时,给人的感觉是它与现实生活中所有的决定都息息相关。实际上,人们选择伴侣时大多会使用另外一种方法——直觉。有时候,这种直觉建立在一种无意识的经验法则之上,即:

  努力找到一位你的同伴们也渴望找到的伴侣

  

  这种简单的方法不需要分析利弊,当然,它也是社会模仿的一种形式。这种方法可能很管用,即使仅仅因为它可以产生一种社会多米诺效应,也或多或少可以保证你的朋友认同你找到了对的伴侣,并因此羡慕你。

  本杰明·富兰克林年轻的时候,曾提出了一条选择伴侣的经验法则,他称之为“自相矛盾”的经验法则:

  

  谈恋爱时,你应该选择年长的而非年轻的女性

  

  富兰克林的理由是,年长的女性阅历更丰富,考虑事情更周全,话语更精炼,也更懂得感恩。

  关于择偶的数学法则和经验法则

  

  37%法则是一条简练的数学法则,因为一个人所放弃的选项数量等于N/e,其中N是所有选项的数量,e是自然对数的底数,约等于2.718。但是,面对嫁妆问题时,大多数人往往在第37个候选人出现之前就做出了决定。这说明他们没有耐心,选择结婚对象时太过草率了吗?

  我认为不是的。人类的大脑已经适应了现实生活中择偶的不确定性。择偶和嫁妆问题在很多主要方面都存在不同。嫁妆问题中只有一个正确选项,成功的概率也是可以计算的。但是,我们不能直接问每个人,他/她的择偶价值观是什么。有人看重智慧和幽默等内在特征,有人看重外在特征,比如男性的下巴宽度或女性的腰臀比。从根本上讲,择偶成功与否取决于双方的行为,伴侣的完美程度取决于你自己的完美程度。所以,不要幻想找到理想的伴侣,而应该寻找“足够好”的人(并且善待他/她)。

  有趣的是,在一个充满不确定性的世界里,最佳预期是找到一个足够好的人。在这种情况下,不确定性其实会帮助你。没有必要调查37%的择偶对象,大约10%就足够了。如果运用“理想”的37%法则,结果可能会更糟糕,还会浪费更多时间。经验法则可以缩短择偶的时间,它与人口学家观察到的择偶模式也是一致的。在一个变幻莫测的世界里,少即是多

  不管百分比是多少,我们都可以使用满意法则,做出好的决定。

  1. 设定你的期望值。

  2. 选择第一个符合你期望值的人,并停止寻找。

  这种方法可以帮你成功找到配偶、房子或其他重要的事物。只要你的期望值不是高得离奇,这条法则都可以帮你快速做出决定。如果你的期望值的确太高,那你应该一点一点地降低它。

  不管是簿记法、交友网站,还是满意法则,都有一个共同的缺点:没有哪种方法可以防止我们在遇到更好的对象时不放弃原来的伴侣。但是,不断抛弃伴侣并不利于建立幸福的家庭。为了防止这种情况发生,进化使人类拥有一种特殊的情感——浪漫的爱情。我们可以在满意法则后面再加上第三步:坠入爱河。爱情是一种直觉,一种来自人类内心深处的声音,而我们却几乎无法解释它。

  但是,有些人已经丧失了聆听内心声音的能力,这种声音不断出现,却无法进入他们的耳朵。如果你很难听到自己内心的声音,有一个更快的方法:抛硬币。当硬币在空中旋转时,你希望哪一面不要朝上。这是你内心的声音,你不需要经过复杂的计算就能听到,而且你也不需要看硬币到底是哪面朝上。

  对心理暗示视而不见,这可能源自只倡导“理性”讨论的片面教育。我曾多次见到人们试图保持头脑清醒,以便计算和权衡能想到的所有利弊。但是最后得到计算结果时,他们却觉得答案不对,于是更改每个理由的分值,直到结果符合自己的直觉。

  

  

  

关键词阅读:结婚 生子

责任编辑:Robot RF13015
精彩推荐
加载更多
全部评论
金融界App
金融界微博
金融界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