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林鸿:网贷 不是"雷"的平台,而是"碎"的人心

摘要
从互联网金融平台爆雷,引发的投资者血本无归的惨痛教训,足为深刻。归根结底,爆雷的不是平台,而是信心,倒下的也不是平台,而是人心,破碎的不是平台公司,而是一个个原本幸福的家庭。

  从2013年余额宝诞生,标志着互联网金融元年的开启,到2018年6月,P2P网贷平台雷声不断,互联网金融进入全面规范整顿时期。短短五年时间,互联网金融便改变了世人对投资的认知,开拓了草根百姓理财的新路径,也促使传统商业银行不断谋变,探索更多普惠金融新产品、新模式,可以说,互联网金融让金融从高高的神坛,走进寻常百姓家。

  但是在互联网金融高歌猛进的过程中,也存在着泥沙俱下的情况,各类互联网金融平台层出不穷,令人眼花缭乱,但发展质量良莠不齐,甚至有些属于借新还旧的“庞氏骗局”,这种老壶装新酒的套路经过层层包装,真假难辨。各种有关互联网金融的广告充斥影视荧屏,高利息低风险的宣传语,精准击中了人们渴望短平快获利的心理,引诱着本已焦虑急躁的人心,以至于一段时间,人人都在谈论互联网金融,人人都在玩转互联网金融,好像不懂点互联网金融,就如当年桃源中人“不知有汉,无论魏晋”,但是又有多少人真正懂互联网金融呢?在对互联网金融的认知上,起初就存在着“雷区”,只是没有人去真正的碰触。随着监管政策的收紧,守法合规的平台逐步脱颖而出,伪装者的真实面纱也在被时间摘掉,比如四大高返天王接连爆雷,伴随平台的爆雷,不少投资者也面临血本无归的境地,网贷不是“雷”的平台,而是“碎”的人心,“碎”的一个个原本幸福的家庭。

  在6月接连不断的“雷声”中,我们能切实感受到投资者焦灼的情绪。其实与互联网金融突飞猛进发展相比,我们的投资者教育明显滞后,从部分违规平台爆雷,引发了相当范围内投资者的恐慌情绪,而这种恐慌情绪又通过各类通讯工具,以更快的速度向更广的范围蔓延,从而诱发了新的挤兑潮,引发新的平台爆雷,进入恶性循环。其实爆雷的不是平台,而是信心,倒下的也不是平台,而是人心。

  此外,长久以来人们认知中的“刚性兑付理念”,也在爆雷声中化作一地鸡毛。不论是P2P网贷平台还是商业银行理财,过去在投资者看来,都是低风险或者无风险投资,投资者认为到期可以收回本金和利息,在他们认知中,并未想过本利全部损失的情况,“高风险高收益”的投资原则并未成为投资的首要考虑因素。尽管从泛亚、e租宝等“庞氏骗局”曝光以来,已经有无数的投资者为自己这种盲从盲信、幻想刚性兑付的不理性行为沉痛买单,但6月以来网贷平台的雷潮,再次让众多投资者陷入倾家荡产、血本无归的深渊。尽管银保监会郭主席苦口婆心的提醒公众:投资需谨慎!甚至明确指出:理财产品收益率超过6%就要打问号,超过8%很危险,超过10%就要做好损失全部本金的准备。但是这种认知,这种投资理念、投资者教育,依然是通过付出昂贵的教育成本来推进。

  从人性的角度来看,理性人都是逐利的,而且在当前生活压力不断加大、成本快速上升的情况下,面对上有老人需要赡养、下有孩子需要教育的夹心层,用六个钱包买房的房奴、车奴们辛辛苦苦攒下的几个钱,甚至都达不到购买银行理财的门槛,而他们又不具备炒股的专业知识,与其去存银行存款,利率甚至追不上CPI,或者去股市做一茬茬的韭菜,又或者去币圈做任人玩弄的傻瓜,倒不如投资个网贷,一方面起存金额很低,1000元甚至1元起投,利率还高于银行存款,另一方面,网贷平台很多宣称有国资背景,而且不少网贷平台的广告,不仅邀请明星大腕代言,更有甚者把广告都打到了中央电视台,这对投资小白来讲,加持了平台信誉,不担心平台跑路,尽管这种套路从泛亚到e租宝,已经耳熟能详,但在投资渠道匮乏、投资信息不对称、投资者教育不足的情况下,互联网金融平台依然是屡试不爽,投资者依然是趋之若鹜。

  从互联网金融平台爆雷,引发的投资者血本无归的惨痛教训,足为深刻。归根结底,爆雷的不是平台,而是信心,倒下的也不是平台,而是人心,破碎的不是平台公司,而是一个个原本幸福的家庭。互联网金融不能一棍子打死,在棒打的同时,也要思考如何更好的改善和教育。我们在思考如何有序推进互联网金融综合整治的过程中,也需要从源头上寻找解决方案,一方面要从“人”的角度,改变认知,持续加大投资者教育力度,降低通过现实教育的沉痛成本,着力打破刚性兑付的理念,让投资者为自己的投资行为买单,慎重做出投资选择;另一方面,也要从“路”上做文章,开正道,堵邪道,拓展正向投资渠道,完善商业银行理财及股票交易市场、期货交易市场等投资渠道,完善互联网金融平台渠道,去伪存真,让资金真正服务于实体经济。

关键词阅读:互联网金融 网贷 爆雷

精彩推荐
加载更多
全部评论
金融界App
金融界微博
金融界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