谭昊:小学生才分对错 真正的决策者是"坏中选坏"

摘要
如果你放大招就能搞定别人,意味着你的对手太弱。如果真的是旗鼓相当的对手,不是靠放一个大招能解决,靠的是你的系统,你的坚守,你的长期不犯错。慢慢的取得优势,再去放大它。

  本期讨论涉及《原则》:生活类原则

  5 学习如何有效决策

  5.1 要认识到:(1)影响好决策的最大威胁是有害情绪;(2)决策是一个两步流程(先了解后决定)

  5.2 综合分析眼前的形势

  5.2.a 你能做的最重要的决定之一是决定问谁

  5.2.b 不要听到什么信什么

  5.2.c 所有东西都是放在眼前看更大。

  5.2.d 不要夸大新东西的好处

  5.2.e 不要过度分析细节

  5.3 综合分析变化中的形势

  5.3.a 始终记住改善事物的速度和水平,以及两者的关系

  5.3.b 不必过于精确

  5.3.c 谨记“80/20法则”,并明白关键性的“20%是什么”

  5.3.d 不要做完美主义者

  5.4 高效地综合考虑各个层次

  5.4.a 用“基线以上”和“基线以下”来确定谈话位于哪一层

  5.4.b 谨记,决策需要在合理的层次做出,但也应在各层次之间保持一致

  做投资就是做一个职业决策者

  谭校长:今天是《原则》第15次讨论,我们来讨论生活类原则的第五大点:学习如何有效决策。

  从事投资这项活动,其实就是做一个职业的决策者。不断地做决策。例如:买还是卖?买多少卖多少。这个机会要抓住还是放弃?很少有其他行业像投资这样需要做如此大量的决策。所以投资行业,特别重视思维能力。

  但另一方面来看,不断地做决策,它是一种消耗,它会消耗人的意志力。你每做一个决策,都要付出成本,所以我们之前讲过,投资行业对人的心力的消耗比较大,这也是它一个特点。

  量化投资在这一点上,相比主观交易者有优势。因为大量的决策是量化模型来处理,执行也通过程序化来做,对自身的消耗会减少很多。这是量化的一个好处。但是本质上我们依然是一个职业的决策者,因为在更高的层面,决策是避免不了的。例如,研究什么种类的策略?当策略多的时候,上哪个策略不上哪个的策略,每个策略分配多少权重,依然要做各种决策。只是很多底层的微观的决策可以节省。

  达利欧说,关于决策,我了解到的最重要的东西之一,大部分日常决策是潜意识过程。例如,开车就是个潜意识操控的例子。有一本书非常有名,叫做《思考快与慢》。书中把人的思考分为两个系统,一个快系统,一个慢系统。所谓的快系统就类似潜意识过程,就像你开车的时候,前面有个车,你一脚刹车踩下去,是没有经过大脑去思考的。本质上就是潜意识过程做出的决策,但是慢思考就是一个理性分析的过程,你要停下来告诉自己慢一点,需要仔细计算得失。

  很多的时候我们要强制让自己进入慢系统,慢思考,进入理性分析和决策的系统,防止被自己的潜意识本能的算法给带偏了。在投资中很多的冲动,在交易中间其实就是快思考,没经过理性的决策直接就做操作,我们要的是让它慢下来,强行的切换,让理性去发挥作用。

  有害情绪的的三个特点

  谭校长:我们接着往下看 5.1:(1)要认识到影响好决策的最大威胁是有害的情绪;(2)决策是一个两步流程(先了解后决定)。第一点,影响好决策的最大威胁是有害的情绪。我们前面关于情绪的讨论也很多,但是书中上升到这个高度,认为决策最大的威胁是情绪,把情绪的危害提到一个非常高的级别,你们怎么看?你们觉得这个假设成立吗?坏的情绪真有那么可怕吗?

  虚竹:我赞同这个观点。带着有害的情绪,本质上我觉得已经对事情有偏见,已经不能够客观的看待问题,会用自己的先验知识或者自己的习惯去判断,带着偏见去认识事物,那他的行动很多时候也会走偏。比如在交易里面,如果我做多一个标的,结果反而跌了,这时很多人认为下跌是对自己的伤害,觉得跌了是由于自己判断不准,他可能会找一些理由去辩护。假如没有这样的偏见的话,他知道这个市场涨或跌都是正常的,如果下跌只能说明这一次判断暂时来看是不对的。但是如果能够及时止损,或者减低仓位,其实更有帮助。

  令狐冲有害情绪更重视短期的效应,但一般会忽略掉后续的结果。达利欧前面说过,做决策最重要的是考虑长期的利益,而不是短期的利益,所以我认为有害的情绪是影响到决策了。

  谭校长:对,有害情绪会自动让你切换时间框架,把眼前的东西无限放大,而把未来的东西忽略掉,会严重干扰你的决策。你们的说法都对,其实我相信我们都知道有害情绪的危害。现在讨论的是:为什么达利欧要把有害情绪定义为最大的危害?我们当然知道认知很重要,知识面也很重要,甚至智商也很重要。那为什么偏偏要把这个情绪放在这么重要的位置?

  我之前写过一篇文章,提到坏的情绪有一个特点,就是自带杠杆。它会放大负面因素,不管你原来的水平怎么样,一旦你染上了有害的情绪,你的错误会翻倍,甚至变成十倍。例如两个人打架一开始可能是一点小事,最后情绪上来了不可收拾,甚至闹出人命,就造成极其恶劣的后果,如果没有情绪,事情一定不会发展到这个地步。包括最近的中美贸易战,某种程度上,如果有更多的情绪掺杂进来,不管是高层还是民间的情绪,它的后果都会更加严重。

  所以我的理解达利欧为什么如此强调情绪的危害,是因为这个东西有杠杆效应,有乘法效应,它会把你原本一个小错误变成严重错误, 危害极其巨大。其他的要素,例如认知不够也好,或者其他也好,尽管给你带来危害,但是不会有如此高的杠杆效应。这是第一点。

  第二个原因就是:一票否决权。如果你其他的条件都特别优秀但控制不了的情绪,对不起,这个东西是一票否决的。即使你是哈佛毕业的高材生,智商很高,学识渊博,但是你控制不了情绪,一定会完蛋。第三点也很重要,情绪是如影随形的。每一个人从出生到死亡,有害情绪是你永恒的对手,无法彻底的摆脱,就像你的影子一样。但你要做的是怎么跟它共处。

  情绪的遮蔽性

  谭校长:5.1.(2)决策是一个两步流程,先了解后决定。所以一个好的决策,两个方面都很重要,很多人是输在第一个阶段。什么叫了解的阶段?在信息收集的阶段。如果你在这阶段输了,如果你掌握的信息只有人家的几分之一,你还能做出有效的决定吗?

  坏的情绪会让你只看自己想看到的东西,就像你们都举交易的例子:苹果期货最近很牛,加入你做多进去了,这个时候也许满眼只愿意看到跟苹果有关的利好。即使盘面可能显示空头的力量已经很强大了,你可能也看不见,因为你不想看到它。这说明什么?这说明你掌握的信息已经比别人差了。因为情绪干扰,你已经主动放弃了那些信息。所以一旦有害的情绪侵染进来,你首先在第一个阶段就会输。

  不管你其他条件怎么样,只要带着情绪,就会影响到你的信息收集。前两天讲了一个概念叫思维的遮蔽性,那么我们换一个词,这里叫情绪的遮蔽性。因为有情绪就一定会遮蔽你的眼睛,看不到你不想看的东西,看不到让自己特别难受的东西。

  第二步流程:决定。一旦有了坏的情绪就会变成非理性,正常情况的理性决策,是需要算一下的。当你有了情绪之后,你就不算了。历史上有很多这样的例子,怒发冲冠或者拍案而起,比如三国的刘备,在关羽死后一定要给关羽报仇,但是从理性来分析,刘备根本就不应该去打东吴,从战略上分析,也不应该去打,但他就是因为情绪,要报仇雪恨,导致最后的结果是什么?全军覆没,自己也死了,这就是情绪的危害,根本无法做出理性的决策。

  没有情绪的时候,大家比的是算法的高低。负面情绪一上来,连算法都丢掉了,那与对手已经不在一个层次了。所以为什么情绪如此重要?因为当你的有害情绪太严重的时候,已经轮不到你拼智商了,如果其中有一方被情绪遮蔽的双眼,对不起,你已经自动把自己的智商降为零了。而且你要注意到,情绪为什么说是如影随形,终其一生。我们再来看刘备的例子,他这一辈子从桃园三结义开始到拥有一个相对比较强大的国家三分天下,一路上做出了很多英明的决策,可以说是了不得的人才。然而即使这样优秀的人在情绪来的时候,他依然抵抗不了。

  所以我今天重点提醒大家的是,不要输在决策的第一个流程:了解和收集信息。输在第二个流程,我觉得那还算正常。如果在第一个流程就因为情绪输了,那就有点冤了。同样一个二级市场,昨天千股跌停,我们每一个人看到的东西一定是不一样。当你遮蔽掉很多东西,所有的决策是基于自己看到的东西,不是基于客观世界,那么在这个环节已经输了,就不要谈后面的第二步了。

  所以我一直说看盘看什么?要有模型,有清单去看盘,你就知道哪些东西不能忽略,如果你仅仅是盯着电脑那不叫看盘。你看到的东西,可能还不如人家1%。同样是复盘,有些人花四个小时,就能深入的了解这个市场,有人看完之后还是一脸茫然。很多人是输在第一个环节,就是信息获取的层面。

  另外达利欧也提到了,很多糟糕的惨痛的决定,是由于决定者未能权衡后续和再后续的结果。其实就是令狐冲讲的时间框架的问题。我们说下棋,看三步的算高手,看十步的可能是大师了。但是你被情绪干扰的时候,就只能看到眼前这一步了。

  解决这层楼的问题,你必须到上面一层

  谭校长5.2综合分析眼前的形势。这里面提到了关键是要有更宏观的视角,这样才能对真正的风险快速准确的判断,不会嵌在细节中不可自拔。就是我们反复提到的地图化,更宏观的视角就是地图。

  之前在第12次《原则》讨论的时候,我们谈到的问题就是,两个人的知识点是一样的,一个普通人和一个大师,但是普通人是站在中国地图看这些知识点,那么大师是站在银河系的地图看这个知识,他们讲出来的东西会完全不一样。因为两个人组织这些知识点的结构和逻辑是不一样的,视野不一样。

  所以这里达利欧提到,你只有更加宏观,就是至少要上一层楼的视角,才能判断这一层楼的风险。我们也是反复讲,在这一层楼是解决不了这一层楼问题,你必须要更上一层,这就是宏观视角,这就是地图感。不然你就会嵌在细节里面,浪费时间和生命了,因为细节是无穷尽的。

  5.2.a:你能做的最重要的决定之一是决定问谁。达利欧把寻求别人的帮助放到多么重要的位置,就像今天早上我跟大家一起讲的,首先你要决定去问,其次要决定问谁,达利欧能有今天绝不是靠单打独斗,闭门造车。当公司或者团队交给你一个任务,不意味着你要单枪匹马去完成,需要调动所有人,调动你身边的朋友,团队的同事,在论坛上能找到的人,在书里面找到的人。

  5.2.b 不要听到什么信什么。观点很廉价,我们上次也提到了,观点不值钱。大家都猜今天可能要反弹,明天继续下跌,这种观点有用吗? 一钱不值。为什么?因为你永远能找到跟它相反的观点,你信谁?

  5.2.c 所有东西都是放在眼前看更大。上面说的观点都是噪音,应该跳出去看到全局,这就是我们之前反复讲的跳出画面看画的能力。

  提高智慧的三个方法

  前几天我在朋友圈发了一个东西,提高智慧的三个方法:一是你要把发生在自己身上的事想象成是发生在别人的身上。有一个有趣的实验,受试者想象他的男朋友或者女朋友出轨了,该怎么办?大部分实验对象说马上分手,专家又提出另外一个问题:如果是你的好朋友的男朋友和女朋友出轨了,你会怎么给他提建议?然后发现很多人都劝不要分手,发现没有?自己的情绪其实会干扰你的决策。第二个方法:把眼前发生的事想象成一年以前发生的事。刚才我们说第一个方法是身份上的距离感,第二个方法是时间上的距离感。第三个方法是把自己想象成一个老师,然后把打交道的对方想象成一个十一二岁的孩子,在你跟他打交道的时候就像哄小孩一样。在这种不对等的关系中,你往往能表现出更好的智慧。所有的这些方法都是在用一些具体的技巧来教你跳出自我中心,就是上面提到的这句话:跳出去看到全局。

  所以每一个东西再细究下去,我们依然回到最本质的:方法是什么? 工具箱是什么?这三个方法就是一个工具箱告诉你怎么跳出来。因为很多我们讲的跳出来这一步依然是没有用的,你还是不知道怎么跳出来,你需要有工具,才能落地。

  5.2.d 不要夸大新东西的好处。这个很同意,就跟我们看书一样,我们总喜欢看新书,不喜欢看老书,但事实上反复读一本老书,可能给你的收获是更大。

  5.2.e 不要过度分析细节。这一点其实要把握好很不容易,有时候细节很重要,有时候我们也不能淹没在细节里面。

  做决策时需要降维

  谭校长:5.3综合分析变化中的形势,其实是让你看东西不是看静态的样子,而是如何变化,就是边际变比存量更加重要。尤其在投资中一般有一句话,更重要的是预期差或者边际变化,重要的不是存量,例如GDP有几十万亿,这个不重要,重要的是今年增长六个点还是八个点,这个东西比存量更重要。就像为什么以前小市值的公司表现好,因为它基数小,所以它的变量容易剧烈波动,营收只有一个亿,增加到1.5个亿就增长了50%。对小公司来说,它就容易体现这种巨大的变量。这就是变量思维。

  5.3.a 始终记住改善事物的速度和水平以及两者的关系。这里也提到,生命中所有重要的东西需要以足够快的速度不断改善,超越平凡,走向卓越。这一点其实也很重要,仅仅在改善,仅仅在学习,仅仅在进步是不够的。记住这一点,你要有足够快的速度才能达到更高水平,同样的甲和乙两个人都在改善,但是甲可能很快达到卓越水平,乙还在可接受的水平之下。所以这也是我们之前一直讲的效率问题,因为每个人都在改善,一定要有足够的效率,足够的速度,迅速地让自己在重要事情上提升。所以这也涉及到自我评价的时候,既要跟过去的自己比,但也要跟优秀的人比,你要放眼四周,看到其他人的进步,包括这个行业的进步,才知道自己在什么位置,仅仅满足于自己跟自己比远远不够,这也是全局意识的一种体现。

  5.3.b 不必过于精确。这其实就跟前面讲的不必过于注重细节是一样的。

  5.3.c 谨记“80/20法则”,并明白关键性的“20%”是什么。“80/20法则”都听说过,抓大放小,在绝大部分领域都适用。但是你要明白你的20%是什么。

  5.3.d 不要做完美主义者。完美主义者一样的过于拘泥细节。达利欧说做一个决定通常只有5-10个需要考虑的重要因素,我觉得这都有点多。我认为一般的决策,要浓缩到三个因素,那意味着什么?意味着降维,什么叫降维?这个事情有一百个变量,你要把它砍剩三个最重要的变量,然后根据这三个来做决策,你不可能同时考虑一百个因素,因为那已经超出了你的算法,也超出你的思维能力。

  降维的过程需要什么?需要思维模型,需要做取舍。举例子,过去很多年,房地产有句话叫做第一是地段,第二是地段,第三还是地段,这就是降维,事实上你抓住这一点,就能享受到最好的收益。股市上有一种办法叫龙头股,事实也得到了很高的收益,而且它极大的降低了决策成本,比如你看好白酒,就买茅台够了。你为什么还去看其他乱七八糟的股票?它极大地节省你的时间和精力,这个是很重要的智慧,做减法的智慧。

  做决策要进得去出得来

  5.4高效地综合考虑各个层次。现实分为不同的层次,每一层能给你不同但有价值的视角。书上举了谷歌地图的例子,把地图放大,能看到建筑的时候,就看不到周围的地区了。但地图放到最大的时候,你即使知道是水边,也无法判断河岸湖岸还是海岸,其实就跟K线图是一个道理,分钟线、小时线、日线、周线、月线分完不同的层次,看到不同的细节。

  5.4.a 用基线以上和基线以下来确定谈话在哪一层。人跟人交流的时候,大家在同一个层级去交流是非常重要的。不然我跟你讲日线你跟我讲分钟线,可能产生相互矛盾的观点,也聊不到一起去。

  5.4.b 谨记,决策需要在合理的层次作出,也应在各层次之间保持一致。比如说我们做日内交易,那我们可能就是基于日内的分时线来做出一个决策,但是我们肯定在更高的层次,比如说日线级别判断它的趋势在哪里,让这两个层次的东西保持一致性。俗话讲:进得去出得来,进得去细节,但是还要跳出来,综合做决策。你不能因为这个细节很重要,就根据下面某一个细节做决策,那说明你缺乏看地图的能力。这些东西都是需要练习的,没有人天生会,所以一个人思维锻炼才是一个充满乐趣,充满挑战的过程。但是事实上大部分人都没有意识去做这个过程。所以今天我讲的一个最大的资源,就是你脑子里面的1000亿个神经细胞,但是如果你用不好的话,它就不是你的资源。

  客观完美主义者与主观完美主义者

  谭校长:大家对刚才的讨论提提问题?

  韦小宝:不要做完美主义者,这一点有些疑问,完美主义者不好吗?

  虚竹:细节上我觉得每个人应该都会有完美情节。还是要把握一个度。比如我有时候在编程时给变量取名字,有些人不太在意,随便取一个名字。我会比较在意一点,我希望这个名字能够代表一定的含义,而且以后看到很快就反应过来。有时候取个名字可能花五分钟,在这些方面可能稍微有一点完美情节。大部分时间不会有明显完美主义倾向。

  谭校长:这个问题提得很好,怎么看待所谓的完美,这是个非常有价值的问题。比如说乔布斯是不是完美主义?在苹果手机的设计制造方面,它是不是完美主义?我们刚才讲的完美主义者容易陷入细节,可能做不了太大的事,那为什么乔布斯能做成?

  首先我要纠正一点,没有人是全方位的完美。乔布斯在产品的设计上绝对是完美,IPHONE是第一个不带键盘手机,这是革命性的,它能够设计得那么简洁,没有完美主义,根本做不出来。回到这个问题本身,就是我们怎么来看待完美主义,到底是好还是不好?

  我认为可以从两个角度分析:第一种叫做外部目标的完美主义。第二种叫做内心感受的完美主义。这个东西有一个巨大的分别,比如说乔布斯,乔布斯很显然他知道自己要什么,他要一个革命性的iPhone,这是一个外部目标,它在这个地方绝不妥协,只要工程师没有达到他的要求,要不炒鱿鱼,要不骂得一塌糊涂,把它然后打回去,重做,不断的重做。这个叫外部目标,我认为外部目标的完美主义是好的,因为没有这样的人根本做不出革命性的东西。没有乔布斯那种偏执,怎么可能做出iPhone。

  但是与之相对的有一种内心感受的完美主义。比如一个人的内心,希望自己的内心没有负面情绪,这是一种洁癖,但问题是你又不可能没有负面情绪。如果你抱有这种完美主义,那么一旦你发现内心出现一点负面情绪,就会很愤怒,结果它会带来更多的负面情绪。所以内心感受的完美主义是比较糟糕的。但是外在目标的完美主义,我觉得是没有问题的。而且在某种程度上做事就需要这样的精神。

  比如交易的问题,如果我定了计划,我就完美地执行,我觉得没有任何问题。这个叫交易计划完美执行,没有任何问题。但是如果说我不允许亏损,那肯定不对,目标就定错了,那就不叫完美主义,这叫认知水平不够。你认知不够才会要求自己不亏损,不允许在交易过程中感到挫折,这种完美主义对你有害,因为必然会遭到挫折,在交易过程中,一旦遭受挫折,你受不了这个挫折感,你甚至去攻击现实本身,这个时候你反而把自己搞得一团糟。

  你需要的是接受挫折,所以在内心感受上,很多时候我们说应对负面情绪的最神奇最重要的一部分,叫做接纳。所有的负面情绪首先要被接纳,你才能转化。如果一味去排斥,就给负面情绪更多的能量,你的能量全消耗在对抗负面情绪上面了,由此又引发更多的负面情绪。这个时候无穷无尽的负面情绪永远消灭不了,它就会变成一个死循环。

  再总结一下,我把完美主义分成了两个类型:客观完美主义者和主观完美主义者。客观完美主义我觉得没有问题,甚至可以提倡,因为这个客观本身包括了外部约束条件,在这个时间点做到尽可能完美,这是一个可能性,但是我不会越界。这个客观本身包括约束了在里面,所以它是可控的完美主义。但主观完美主义是不可控的,因为它的标准是浮动的,就变成一个主观完美主义,因为我不想听到坏消息,我就把信息给杀掉。

  决策层面不要完美主义,执行层面可以有

  令狐冲:我觉得达利欧书上说的不要做完美主义者,应该更偏向于在决策的时候,不要过分考虑无关紧要的细节,而是集中力量解决主要问题;但并没有说到执行层面上不要完美主义。

  谭校长:我觉得令狐冲提的这一点有意思,我之前做的分类,叫做客观完美主义和主观完美主义,你提了一个叫做执行层面的完美主义和决策层面的完美主义。我们做决策的本质是什么?是取舍。正好前两天李善友教授讲了一个观点:什么叫好的战略决策?好的战略决策不是十个决策里面九个是坏的,有一个好的,你把它挑出来,不是这样。而是,好的决策是十个里面十个都是好的,你要挑出最适合你自己的。所以真正艰难的决策是好跟好之间选,或者在坏跟坏之间选,所以决策的时候确实不能有完美主义,因为决策意味着取舍,意味着牺牲,意味着成本和代价。

  今天刚好看到另外一篇文章,讲的也是类似的道理:一个人在某个领域成为高手,不是一招秒杀别人,就成为了很厉害的人,如果你放大招就能搞定别人,意味着你的对手太弱。如果真的是旗鼓相当的对手,不是靠放一个大招能解决,靠的是你的系统,你的坚守,你的长期不犯错。慢慢的取得优势,再去放大它。

  所以在决策层面,我们是不能有完美主义的,因为你永远有牺牲有成本有代价。但是在执行的时候,适当完美主义就没有问题了,既然已经定下来了,那尽量做到最好,我觉得这个补充是有价值的。

  最后再从心理学的角度做一点补充,心理学认为,一个人的完美主义意味着你不能接受不完美的自己,这个背后是有心理动力。这个动力可能来自于很多的方面,比如说全能自恋感,我只有足够完美才配的上我的自恋。

  要看到这些,需要很深的觉察力。

关键词阅读:小学生 决策者

责任编辑:Robot RF13015
精彩推荐
加载更多
全部评论
金融界App
金融界微博
金融界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