谭浩俊:增持不是靠嘴 拿出“真金白银”才可信

摘要
在市场出现较大波动的情况下,增持往往被认为是提振市场信心,给投资者吃一颗“放心丸”的行为。所以,经常会被大股东使用。然而,透过增持情况也不难发现,相当一部分增持消息,都是无疾而终,并没有付出实际行动。

  在市场出现较大波动的情况下,增持往往被认为是提振市场信心,给投资者吃一颗“放心丸”的行为。所以,经常会被大股东使用。然而,透过增持情况也不难发现,相当一部分增持消息,都是无疾而终,并没有付出实际行动。

  增持消息再度爆发

  由于近期股价波动较大,上证股指也由3200点以上跌破2800点,朝着投资者最担心的2638点下滑。一旦跌破这个被称作“信心线”的前期低点,对投资者信心的伤害是非常大的,对市场稳定也会产生极为不利的影响。因此,管理层也紧急呼吁,有条件的企业应当采取诸如增持等手段,提升投资者信心。

  对此,企业也是心领神会,立即做出反应,纷纷发布增持公告。数据显示,6月份以来至7月5日,A股已经有633家公司发布大股东增持及增持进展公告,较5月份增加约1倍。

  虽然增持消息批量发布以后,借助管理层对市场稳定的重视,多部门纷纷表态推动市场稳定的东风,对市场产生了积极影响,股指也再次站上了2800点。但是,从实际情况来看,真正拿出“真金白银”进行增持的企业并不多,更多的是只喊不做,只在口头上增持,行动上一点表示也没有。有的增持公告,一看就是“做秀”,如将增持时间放在未来9个月、12个月之内,很难主具觉得靠谱。如文投控股,从今年1月10日发布增持公告,将在未来12个月内实施增持,增持金额不低于人民币3亿元,不超过人民币10亿元。可是,到目前为止,没有拿出任何的增持行动。

  虽然按照企业披露的消息,增持没有实施,是因为发布增持消息股东的限售流通股于2018年4月19日被法院冻结。我们不禁要问,为什么从1月10日到4月19日的3个多月时间内,都没有实施增持行动呢?为什么发生股权被债权人冻结的问题呢?股权都因为债务问题被债权人冻结了,难道还会增持的能力吗?这样的增持公告,能让人相信吗?

  在明知没有增持能力的情况下,仍然发布增持公告,是否也可以认为是发布虚假信息,是扰乱市场秩序的行为呢?对这样发布公告的行为,有关方面是否也应当给予调查呢?

  增持需要用“真金白银”来体现

  象文投股份这样发布了增持公告,却半年多时间过去了,仍然没有增持行动的企业,并非个别,而是不少。翻开发布增持公告企业财务数据看一看,有的企业根本就不具备增持的能力,也达不到增持的条件。所谓增持,真的只是忽悠。

  我们说,响应号召也好,出于自身利益需要也行,用发布增持公告的方式来提振股价、吸引眼球,或许能够起到一定效果。但是,如果反复使用,就难免会发生“狼来了”的现象,投资者会对企业的行为产生不信任、甚至反感的。一旦投资者发“怒”了,企业的市场形象也就会受到极大影响。

  要知道,大股东增持能够吸引投资者、让投资者接受并认可,最根本的原因是传递对企业有信心的信号。想一想,大股东都敢增持,如果再加上董高监增持,还能对市场没有信心。反过来,如果大股东、董高监等真的对企业有信心,就应当在企业遇到困难时,毫不犹豫地实施增持。甚至不需要通过发布未来6个月、9个月、12个月增持多少多少这样的公告,而是可以以较快的速度、在较短的时间内实施增持。把增持的时间放得太长,就难免让投资者产生“做秀”的感觉。除非企业已经有地多次这样的增持行为,投资者对企业的稳定增持已经十分信任。否则,效果不好,也起不到维稳的作用。

  所以,面对一些企业纷纷发布增持公告,但迟迟没有增持行动,投资者一定要十分小心,切不要为企业的增持公告所迷惑。部分企业的增持公告,更多的是造势。有的则是借助管理层的要求,做些应景之举,根本就不可能付诸行动。如果因此而大举购买企业股票,就极有可能上了企业的当。只有那些拿出“真金白银”来实施增持的企业,才是真心想通过增持表达对企业的信心的,对前景的看好的。否则,请象毒品一样,远离他们,让他们去自娱自乐。

关键词阅读:增持 真金白银

责任编辑:Robot RF13015
精彩推荐
加载更多
全部评论
金融界App
金融界微博
金融界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