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超:美国加息中国降准 人民币怎么走?

摘要
根据2015年的经验,人民币贬值在情绪上对国内资本市场、以及海外新兴市场带来的冲击却不容忽视,值得警惕。

  重要提示:《证券期货投资者适当性管理办法》于2017年7月1日起正式实施,通过本微信订阅号发布的观点和信息仅供海通证券的专业投资者参考,完整的投资观点应以海通证券研究所发布的完整报告为准。若您并非海通证券客户中的专业投资者,为控制投资风险,请取消订阅、接收或使用本订阅号中的任何信息。本订阅号难以设置访问权限,若给您造成不便,敬请谅解。我司不会因为关注、收到或阅读本订阅号推送内容而视相关人员为客户;市场有风险,投资需谨慎。

  

  美国加息中国降准:人民币怎么走?——对近期人民币走势的分析(海通宏观姜超、梁中华、李金柳、宋潇)

  摘 要

  人民币贬值压力再现。今年4月份以来,人民币对美元汇率已经贬值了3.4%。从619日起,人民币汇率指数从98.13的高点迅速回落至97.38,人民币贬值压力再度出现。回想起2014-2016年的人民币贬值背景,当时中国经济基本面走弱,货币政策维持宽松;而美国经济稳健复苏,货币政策边际收紧。而本轮人民币汇率贬值的背景也有相似之处:国内经济在经历了周期性反弹后,再度开始走弱,货币政策趋于宽松,在美联储6月加息后,中国央行选择再次降准;而美国经济短期依然偏稳健,货币政策仍在紧缩路上。在中美基本面和货币政策出现背离的情况下,人民币汇率如何走?究竟海内外哪些因素导致了人民币本轮贬值再起?人民币会重演2015年那一波贬值压力吗?接下来我们具体看一下。

  主因在于美元指数走强。二季度以来,人民币对美元汇率虽然贬值,但是对一篮子货币依然是升值的,说明人民币对美元走弱的主要原因是美元指数的走高。而今年以来美元指数走强最主要的原因在于,美国经济在减税的刺激下持续回升,而欧元区和日本去年的强势复苏在今年则开始转弱。在经济表现分化的基础上,美国通胀预期持续升温,而欧洲经济还受到政治风险的扰动,导致美、欧的货币政策倾向也出现差异。美欧、美日的10年期国债的利差,较今年初分别扩大了60BP50BP,美元资产的吸引力进一步增强,也推升美元走高。

  国内经济走弱,中美货币分化。近期人民币汇率指数也出现下滑,且远期市场显示人民币对美元一直存在贬值压力,这说明除了美元指数走高,国内基本面的变化也导致人民币贬值压力增大。首先,在金融严监管和去杠杆的压力之下,社会融资增速大幅下降,增大经济下行压力,且在5月的数据中下行压力已经有所体现,基本面弱化对人民币汇率产生压力。其次,今年前5个月我国贸易顺差相比去年同期缩窄了300多亿美元,未来随着贸易摩擦的进一步升温,在增加进口、出口受限的情况下,我国贸易顺差或将进一步收窄。一旦人民币形成贬值预期,未来结售汇有转为逆差的可能,增加汇率的贬值压力。最后,随着经济数据的走弱,国内货币政策宽松加码,而美联储年内还有两次加息,中美货币政策短期出现分化,中美利差逐步收窄至60BP,对人民币汇率也会产生向下的压力。

  贬值或将持续,压力整体可控。考虑到今年欧洲面临的风险要大于美国,且经济上美强欧弱,美元指数还将保持强势;国内经济下行,中美贸易摩擦的潜在威胁,货币政策宽松加码,年内人民币对美元仍然有贬值压力。但是和2015年相比,本轮贬值压力相对可控:第一,2014年主要货币均对美元大幅贬值的时候,只有人民币紧紧盯住美元,汇率缺乏弹性,导致积蓄已久的贬值压力在短期内集中释放,而本轮人民币汇率并没有积蓄贬值压力;第二,美国经济“一家独大”的局面很难长期维持,本轮美元指数上行幅度也会比较有限;第三,当前中国经济经历了去产能、去库存,新经济领域保持高增长,经济基本面与2014-2015年相比要更好。但是人民币汇率波动对国内货币政策的约束相对有限:这一方面是因为人民币汇率定价更加市场化,而且中国是大国经济,未来的趋势也是汇率实现市场化定价,给予货币政策更大空间;另一方面是因为人民币去年以来对美元已经大幅升值,有一定的安全垫保护。但根据2015年的经验,人民币贬值在情绪上对国内资本市场、以及海外新兴市场带来的冲击却不容忽视,值得警惕。

  1.人民币贬值压力再现

  今年4月份以来,人民币对美元汇率已经贬值了3.4%。不过4月以来人民币汇率指数整体还是走高的,CFETS人民币汇率指数从97以下升值到98以上。但是从619日起,人民币汇率指数出现大幅走弱,从98.13的高点迅速回落至97.38,人民币贬值压力再度出现。

  回想起2014-2016年的人民币贬值背景,当时中国经济基本面走弱,货币政策维持宽松;而美国经济稳健复苏,货币政策边际收紧;导致人民币对美元积聚的贬值压力集中释放。而本轮人民币汇率贬值的背景也有相似之处:国内经济在经历了周期性反弹后,再度开始走弱,国内货币政策趋于宽松,在美联储6月加息后,中国央行再次降准;而美国经济短期依然偏稳健,货币政策仍在紧缩路上。

  那么在中美基本面和货币政策出现背离的情况下,人民币汇率如何走?究竟海内外因素发生了哪些变化,导致了人民币这一波贬值压力再起呢?人民币汇率会重演2015年那一波贬值压力吗?接下来我们具体看一下。

  

  2.主因在于美元指数走强

  二季度以来,人民币对美元汇率虽然贬值,但是对一篮子货币依然是升值的,说明人民币对美元走弱的主要原因是美元指数的走高。

  2.1经济美强欧弱,欧美预期调整

  而今年以来美元指数走强最主要的原因在于,美国经济在减税的刺激下持续回升,而欧元区和日本去年的强势复苏在今年则开始转弱。今年以来发达经济体的经济表现与去年相比出现了扭转,181季度美国的GDP同比增速从2.6%继续回升到2.8%,而欧元区和日本的增速则分别从2.6%1.9%回落到2.2%1.1%

  

  发达经济体中,美国经济一枝独秀的现象在2季度可能仍将持续。欧元区今年放缓的趋势最为明显,PMI已从年初的60%逐月下降到55%,相当于16年末的水平,而美国的PMI虽然也似乎有见顶迹象,但仍维持在58%左右的较高位置。这一趋势的对比,改变了年初对欧洲经济支撑欧元强势的预期,2季度开始美元重拾升势,而欧元、日元开始下跌。

  

  2.2美国通胀升温,欧洲维持宽松

  其次,在经济表现分化的基础上,美国通胀预期持续升温,而欧洲经济之外还受到政治风险的扰动,导致美、欧的货币政策倾向也出现差异。二季度以来美国劳动力市场持续紧俏,4-5月失业率连续降至3.9%3.8%,是十八年来的新低。劳动力市场充分就业、薪资水平温和提升,5月份非农企业员工时薪同比增速回升至2.7%,支撑了通胀预期的升温。

  

  基于经济和通胀的改善,美联储的态度偏向鹰派。6月的FOMC会议上,美联储除了决定再度加息,还预测到年底的目标利率将达到2.4%,意味着年内很可能还会有两次加息,美联储主席鲍威尔也表示了对继续渐进加息的信心。

  

  但另一边,欧央行6月的议息会议态度却偏向鸽派。欧央行在货币政策正常化上的态度本就比美联储更加谨慎,除了经济复苏减弱之外,欧洲还面临意大利民粹政府上台带来的政治风险。614日欧央行在议息会议上虽然决定10月起缩减购债规模、并于18年底退出QE,但同时还承诺保持目前利率水平不变至少到19年夏天,这说明欧洲的货币政策依然是宽松的。美、欧货币政策上释放的不同态度,使得欧央行宣布6月会议决议的当天欧元相对美元就大幅贬值了1.9%

  而受基本面和货币政策预期的支持,美债收益率明显上行,使得美元资产的吸引力增强。17年开始,美联储加息步伐加快,带来美债短端利率持续回升,在经济复苏支撑下,美债长端收益率也同步抬升,今年10年期美债的收益率接近3%。美欧、美日的10年期国债的利差,较今年初分别扩大了60BP50BP,美元资产的吸引力进一步增强,推升美元走高。

  

  3.国内经济走弱,中美货币分化

  近期人民币汇率指数也出现下滑,且远期市场显示人民币对美元一直存在贬值压力,这说明除了美元指数走高,国内基本面的变化也导致人民币贬值压力增大。

  3.1经济下行压力增大

  在金融严监管和去杠杆的压力之下,社会融资增速大幅下降,增大经济下行压力。5月新增社融总量7608亿,创近22个月以来新低,社会融资规模存量增速继续降至10.3%。分项来看,5月非标融资继续减少了4200多亿,依然是社融增长的主要拖累。随着债务违约风险上升,债券融资规模也开始放缓,而这一趋势还会延续。

  经济下行压力在5月的数据中已经有所体现。今年以来投资和消费数据双双下滑,5月份固定资产投资累计同比下滑至6.1%的历史低位,而限额以上零售总额同比更是大幅下降至5.5%。固定资产投资下滑与融资环境收紧相关,而前期居民过度举债也透支了居民消费增长的动力。

  未来经济下行风险将持续加大,基本面弱化对人民币汇率产生压力。融资环境收紧,叠加贸易摩擦升温,预计下半年国内经济下行风险增大。经济基本面是人民币汇率稳定的基石,经济走弱将对汇率产生向下的压力。

  

  3.2国际收支或将转差

  今年以来我国贸易顺差相比去年同期水平已经有所下降。5个月我国贸易顺差相比去年同期缩窄了300多亿美元。而当前中美贸易摩擦处于胶着状态,615日特朗普宣布对从中国进口的500亿美元商品加征25%的关税,在中国予以还击之后,美方又宣布可能进一步对2000-4000亿美元的商品加征10%的关税。我国出口美国的商品占出口总规模的比重在18%左右,未来随着贸易摩擦的进一步升温,在增加进口、出口受限的情况下,我国贸易顺差或将进一步收窄。

  

  目前外汇储备、结售汇数据还相对稳定,但是数据反映存在滞后。今年外汇储备出现小幅下降,但是主要是美元升值、美债下跌等估值因素影响,而银行代客结售汇处于顺差状态,说明居民和企业换汇情绪并不强。结售汇顺差主要与2017年以来人民币对美元稳步升值密切相关,近期的人民币贬值预期对结售汇的影响还未在数据中显现。

  一旦人民币形成贬值预期,未来结售汇有转为逆差的可能,增加汇率的贬值压力。从历史数据来看,一旦人民币对美元出现长期贬值预期,就会增加居民和企业的换汇冲动,导致结售汇从顺差转变为逆差,并进一步增加人民币的贬值压力。

  

  3.3中美利差收窄

  随着经济数据的走弱,国内货币政策宽松力度逐步加码。5月经济数据较弱,6月央行再度宣布定向降准,国内货币政策向中性偏宽松回归。相比之下,美国通胀有望稳步回升,预计美联储年内还有两次加息,中美货币政策短期出现分化。

  中美利差收窄。今年以来,我国10年期国债收益率持续下降,而美国10年期国债收益率不断走高,中美利差逐步收窄至60BP,利差收窄对人民币汇率也会产生向下的压力。

  

  4.贬值或将持续,压力整体可控

  预计年内人民币对美元仍将有一定幅度的贬值。考虑到今年欧洲面临的风险要大于美国,且经济上美强欧弱,美元指数还将保持强势;国内经济存在一定下行压力,中美贸易摩擦的潜在威胁,国内货币政策宽松加码,年内人民币对美元仍然存在一定的贬值压力。

  但是和2015年相比,本轮贬值压力相对可控。第一,2015-2016年人民币对美元大幅贬值背后,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是2014年主要货币均对美元大幅贬值的时候,只有人民币紧紧盯住美元,汇率缺乏弹性,导致积蓄已久的贬值压力在短期内集中释放。而本轮人民币汇率弹性大大增强,对美元指数调整反应及时,并没有积蓄贬值压力。第二,今年以来美国频频对其它经济体挑起贸易战,也逐渐招致反制措施,在全球经济高度一体化的背景下,美国经济一家独大的局面是很难长期维持的。且随着美联储加息对经济的紧缩效应日益显现,美国经济或逐步走弱,这就决定了本轮美元指数上行幅度也会比较有限。第三,当前中国经济经历了去产能、去库存,新经济领域保持高增长,经济基本面与2014-2015年相比要更好,所以整体人民币对美元汇率的贬值压力会相对可控。年初以来,在主要货币中,人民币对美元汇率仍是比较稳定、甚至是偏强的。

  

  人民币汇率波动对国内货币政策的约束相对有限。这一方面是因为人民币汇率定价更加市场化。2015年新一轮汇改以来,人民币不再仅仅单一盯住美元,而是还参考一篮子货币指数,定价机制整体是更加市场化的。而且中国是大国经济,未来的趋势也是汇率实现市场化定价,给予货币政策更大空间。另一方面是因为人民币去年以来对美元已经大幅升值,有一定的安全垫保护。16年末至今年3月底,人民币对美元汇率从接近7.0升值到6.3以下,升值幅度高达10.8%。有这样的安全垫保护,人民币即使对美元有一定幅度的贬值,只要压力有限,也是政策层和市场可以接受的。事实上,无论是6月美联储加息后中国央行未跟随上调公开市场利率,还是6月再度定向降准,都反映了汇率当前并不是中国央行的主要考虑。

  但是根据2015年的经验,人民币贬值在情绪上对国内资本市场、以及海外新兴市场带来的冲击却不容忽视,值得警惕。

  法律声明

  本公众订阅号(微信号:姜超宏观债券研究)为海通证券研究所宏观和债券行业运营的唯一官方订阅号,本订阅号所载内容仅供海通证券的专业投资者参考使用,仅供在新媒体背景下的研究观点交流;普通个人投资者由于缺乏对研究观点或报告的解读能力,使用订阅号相关信息或造成投资损失,请务必取消订阅本订阅号,海通证券不会因任何接收人收到本订阅号内容而视其为客户。

  本订阅号不是海通研究报告的发布平台,客户仍需以海通研究所通过研究报告发布平台正式发布的完整报告为准。

  市场有风险,投资需谨慎。在任何情况下,本订阅号所载信息或所表述的意见并不构成对任何人的投资建议,对任何因直接或间接使用本订阅号刊载的信息和内容或者据此进行投资所造成的一切后果或损失,海通证券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

  本订阅号所载的资料、意见及推测有可能因发布日后的各种因素变化而不再准确或失效,海通证券不承担更新不准确或过时的资料、意见及推测的义务,在对相关信息进行更新时亦不会另行通知。

  本订阅号的版权归海通证券研究所拥有,任何订阅人如预引用或转载本订阅号所载内容,务必联络海通证券研究所并获得许可,并必注明出处为海通证券研究所,且不得对内容进行有悖原意的引用和删改。

  海通证券研究所宏观和债券行业对本订阅号(微信号:姜超宏观债券研究)保留一切法律权利。其它机构或个人在微信平台以海通证券研究所宏观和债券行业名义注册的、或含有“海通证券研究所宏观和债券团队或小组”及相关信息的其它订阅号均不是海通证券研究所宏观和债券行业官方订阅号。

关键词阅读:美国加息 中国 降准 人民币

责任编辑:Robot RF13015
精彩推荐
加载更多
全部评论
金融界App
金融界微博
金融界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