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坤维:聪明资金更需要穿透监管 防止浑水摸鱼牟利

摘要
很多内地资金通过陆股通回到内地资本市场投资,实际上存在浑水摸鱼的概率,有利用北上资金影响力牟利的嫌疑,亟待穿透监管让其大白于天下。

  北上资金包括沪港通和深港通被市场誉为聪明资金,投资者对其关注度越来越高,对市场的影响越来越大,对其实施穿透式管理已经越来越迫切。

  北上资金成为重要的投资力量

  北上资金成为一个重要的投资者,市场话语权逐渐加大,影响力日渐增加,成为市场的一个重要风向标,沪港通和深港通开通后,北上资金成为A股市场重要的参与力量,截至2018年3月15日,通过沪股通净流入的资金规模是2085亿元,通过深股通净流入的资金是1786亿元,北上资金净流入3871亿元,2015年,北上资金共成交1.47万亿,但净流入仅185亿。2016年,北上资金成交额大幅下滑,但该年净流入455亿,2017年,沪股通成交再度活跃,重新步入万亿成交额,通过数据统计,截至2018年3月15日,沪股通和深股通持股市值累计6040亿元,这意味着北上资金豪赚2169亿元,关键是北上资金持股集中度很高,资金进出频繁,对标的股的股价影响不可小视。

  随着中国入摩,作为国际成熟机构的北上资金投资风格更与国际投资机构接近,更加受到市场关注,截至5月30日收盘,陆股通资金5月来的净流入规模达451.03亿元,5月以来日均净流入23.74亿元,超越4月日均净流入21.34亿元,市场也一直非常关注北上资金的选股逻辑,并有投资者作为选股买进的依据之一,作为北上资金的重仓股贵州茅台、格力电器、中信证券、五粮液、上海机场、恒瑞医药、海天味业等等股票,均走出了长期牛股走势。

  北上资金豪赚的2169亿元都是合法投资所得吗?有没有通过非法交易获得的不义之财呢?有没有资金利用北上资金的影响力赚钱呢?

  

  北上资金违规不少

  正因为北上资金被誉为市场的聪明资金,北上资金交投活跃的个股和重仓持有个股容易引发市场高度关注,能够吸引市场资金跟风,就会被别用心之人刻意利用,更容易操纵股价,成为牟利的工具,并利用港股的非实名制逃避监管,所以北上资金日渐活跃,交易量逐年增加的同时也给两地的跨境监管增添了难度,而其中不乏游资炒作以及通过陆港通来操纵市场的案例,截止5月底,港交所已累计通报疑似沪股通异常交易行为近20起,上交所提请港交所协助调查60余起,说明市场确实存在违规交易的情况,典型的有两个例子。

  证监会查实,唐汉博跨境操纵“小商品城”一案中,唐汉博及其操盘手王涛利用3个香港账户和1个内地账户,利用资金优势,通过虚假申报、盘中拉抬、对倒等手法,对“沪股通”标的股票“小商品城”实施了操纵行为,短短几个月交易金额高达30亿,非法获利4188万余元,据红周刊,2016年2-4月期间,小商品城有30个交易日出现在沪港通名单上,在唐汉博撤离后便再无沪港通交易记录;

   证监会公布的调查结果显示,从2015年12月至2016年8月,两家私募基金管理人的相关从业人员预先合谋,集中6个资管产品筹集的资金,利用资金优势,在香港开立沪股通账户的同时,在内地以多位员工、亲友的名义开立数个A股账户,该沪股通账户与境内多个关联账户相互配合,在盘中或尾盘采用大单买入、虚假申报等手法拉升股价,并于日内或隔日大额反向交易等手法操纵菲达环保等4只沪市股票,交易金额近33亿元。

  北上资金被市场高度关注,本身就容易吸引内地资金关注,如果叠加市场大资金利用交易手段制造虚假成交,割韭菜等于多了一把锋利的刀,即使没有明确的利用交易手段操纵股价,也要防止内地资金南下利用北上资金的影响力,买卖股票赚钱,虽然难以认定非法,但是也可以通过资金穿透告诫市场,那不是国际成熟机构,而是内地南下的马甲资金,本质还是内地资金的投资行为。

  国际成熟机构投资者更加倾向于长期投资,但从港股通资金进出和有关个股的交投看,很多个股短线交易特征较为明显,不一定就是国际资金所谓,而是某些内地资金借助北上资金影响力的一种短线套利,是一种波段运作,容易导致股价波动不说,还容易出现收割韭菜的行为。因此有必要分清是国际资金还是内地资金所为,这就需要穿透到账户信息。

  借道陆股通加杠杆

  中国资本市场经历了14年和15年的杠杆疯牛,痛定思痛,实施资本市场严格的杠杆管理,15年以后,证监会加大内地资本市场的高杠杆监管,高杆杆风险资金已经被有效的清除,但是内地一些激进的投资者并没有吸取教训,这批激进投资者借助香港市场的宽松监管,利用港资成本更加低廉的资金高杆杆卷土重来,加大市场的波动风险。

  据红周刊报道,绕道陆港通后,最高可以实现2.33倍的杠杆,而年化成本仅4%左右,融资成本远低于内地。但上述杠杆比例也高于内地的两融和资管产品的杠杆比例,有高比例配资的嫌疑,与资管新规严重不符合。11月17日,中国人民银行等五部门发布《关于规范金融机构资产管理业务的指导意见(征求意见稿)》要求“每只开放式公募产品的总资产不得超过该产品净资产的140%,每只封闭式公募产品、每只私募产品的总资产不得超过该产品净资产的200%”,2.33倍杠杆也高于国内融资融券最高1倍杠杆的上限。

  内地资金转一圈,通过高杠杆回归股市,风险丝毫没有消除,只不过是换一个马甲而已,就把监管化为无形,这岂不是一种难堪,资金加杠杆不一定就会循规蹈矩的长线投资,很容易引发资金操纵市场的行为。

  二级账户”架构不利于实名制监管

  面对市场的乱象,关键在于资金能够穿透到投资者的账户信息,让投资者的资金在阳光下运行,简单直接的看穿交易者的交易行为 ,但沪股通沿用的是香港证券市场的“二级账户”架构。目前实时监控仅能看到香港经纪商信息,无法看到买卖申报的具体投资者。中国证监会已经认识到问题的严重性,副主席姜洋表示,中国的市场监管可以直接看穿投资者的帐户编码,但西方市场的监管者是看不到单个投资者帐户的,只能通过中介机构去看资本。市场要发展起来,实现对发展经济的支持,保护投资者,首先就要把市场看穿,看穿每个交易者的行为。

  经过两地监管部门的协商,香港证监会监会去年11月30日公布,沪股通及深股通交易将引入投资者识别码制度,目前已与内地证监会达成共识。同日,港交所发布建议制度运行细节,拟定于2017年第四季度至2018年第二季度与市场沟通,2018年第三季度推出投资者识别码制度。港交所文件指出,港交所中华通交易系统中的券商,须向每位北向交易的客户编派一个唯一的券商客户编码,每个券商客户编码应与该特定客户的客户识别信息配对,该等信息包括客户名称,身份证明文件的签发国家,身份证明文件的类别及身份证明文件的号码。

  按照拟定识别机制,有关信息将会提交给内地交易所。当投资者提交北向交易买卖盘时,必须全部加上适当的券商客户编码。值得注意的是,券商客户编码和客户识别信息仅供监管机构监控及监察市场使用。

  姜洋今年三月表示,在沪港通,深港通,以及资产管理等领域也都会采用看穿式监管的方式。穿透式监管是市场阳光交易的保证,宜早不宜迟。

  很多内地资金通过陆股通回到内地资本市场投资,实际上存在浑水摸鱼的概率,有利用北上资金影响力牟利的嫌疑,亟待穿透监管让其大白于天下。

关键词阅读:聪明资金 穿透监管

责任编辑:Robot RF13015
精彩推荐
加载更多
全部评论
金融界App
金融界微博
金融界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