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和元:不堪承受的中国人口结构之重

摘要
如果未来几年,我国在技术这一要素上,不能做出革命性进步,那么,单劳动力这一因素的显著变化,就决定了未来中国经济不容乐观。别的遑论,单巨大的社会抚养成本,就足以让这个国度气喘吁吁。

  摘要:按照《国家人口发展规划(2016-2030年)》的数据,未来中国的整个社会需抚养人口值>25%+17%。这就意味着1.2个劳动力人口抚养1个非劳动力人口(老人和孩子)。如果未来几年,我国在技术这一要素上,不能做出革命性进步。那么,单劳动力这一因素的显著变化,就决定了未来中国经济不容乐观。别的遑论,单巨大的社会抚养成本,就足以让这个国度气喘吁吁。

  2017年12月31日23点59分59秒,随着最后一位1957年生人正式迈入60岁,也就意味着第一个人口高峰期的婴儿们全部步入老龄阶段。全国老龄办最新统计,截至2017年年底,全国60岁以上老年人口达2.4亿,占总人口比重达17.3%,平均近4个劳动力抚养1位老人。但这还远不是最坏的局面,可预见的是,未来五年该数值也不会有太大波动。但到2022年时,该数值将再次急剧恶化,原因是从那年开始,我们将面临新一轮生育高峰期的人们步入老年。

  有关这个判断,还需从1949年以来,我国人口生育高峰、出生率说起。中共建政后,中国人口出现过三个生育高峰,分别为:1949-1957,1962-1971,1980-1990 。具体情况大致如下:

  1、第一个人口高增长阶段(1949—1957年)

  中共建政之前,由于常年战乱,社会动荡不安,经济得不到发展,人口发展缓慢,明显呈现出高出生、高死亡、低增长的特征。

  新中国成立后,社会安定,经济发展,人民的生活水平及医疗卫生条件不断得到改善。人口的发展也出现了新的特征,死亡率大幅度下降,出生率维持在高水平,从而出现了人口自然增长率高的人口高增长状况。1949年,全国人口出生率为36‰,死亡率为20‰,自然增长率为16‰,年底全国总人口为5.42亿。

  到1957年,死亡率下降到了10.8‰,而自然增长率上升为23.2‰,总人口达到6.47亿。

  1949—1957年的八年间,人口净增1.05亿。这是建国以后出现的“第一次人口生育高峰”。

  2、人口低增长阶段(1958—1961年)

  1959至1961年,连续三年的自然灾害,使经济发展出现了波折,人民生活水平受到影响,致使人口死亡率突增,出生率锐减。

  1959年人口死亡率上升到了14.6‰,1960年进一步上升到25.4‰,而人口出生率只有20.9‰。人口自然增长率大幅度下降,其中1960年、1961年连续两年人口出现负增长。

  3、第二个人口高增长阶段(1962—1970年)

  三年自然灾害过后,经济发展状况逐渐好转,人口发展的不正常状态也迅速得到改变,人口死亡率开始大幅度下降。强烈的补偿性生育使人口出生率迅速回升,人口增长进入了建国以来前所未有的高峰期,并一直持续到20世纪70年代初。

  这一时期,人口出生率最高达到43.6‰,平均水平在36.8‰;人口死亡率重新下降到10‰以下,并逐年稳步下降,1970年降到7.6‰。出生率的上升和死亡率的下降,使这一阶段的人口年平均自然增长率达到27.5‰,年平均出生人口达到2688万人,8年净增人口1.57亿。这是建国以后出现的“第二次人口生育高峰”。

  4、人口趋于控制期(1971—1980年)

  20世纪70年代,特别是70年代后期,是中国人口发展出现根本性转变的时期。中共建政以来人口高速增长带来的社会抚养压力,使得政府的认识由人多力量大逐步转变为人多是负担上来,这就使得人口控制论逐步提上了日程。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中国政府开始实行计划生育,并陆续制定和完善了明确的计划生育政策,使人口高出生、高增长的势头得到迅速控制。

  由此,中国的人口便由自发的高增长,进入了计划控制时期。这一时期,人口出生率和自然增长率迅速下降,分别由1971年的30.7‰和23.4‰下降到1980年的18.2‰和11.9‰。

  然而,由于总人口基数庞大,这一阶段中国人口净增的绝对数仍相当可观。1971—1980年,全国总人口由8.52亿增加到9.87亿,净增1.35亿,超过了第一次生育高峰时期的净增人口。

  5、第三个人口高增长阶段(1981—1990年)

  进入20世纪80年代后,计划生育被确定为一项基本国策,控制人口增长的措施更加严格。

  但是,由于20世纪60年代初“第二次人口生育高峰”中出生的人口陆续进入生育年龄,加之20世纪80年代初婚姻法的修改,造成许多不到晚婚年龄的人口提前进入婚育行列,使得人口出生率出现回升。人口出生率由1980年的18.2‰、1981年的20.9‰,达到1987年23.3‰的峰值。

  1981—1990年净增1.43亿,平均年增长人口1584万,1990年总人口达到11.43亿。这是建国以后出现的“第三次人口生育高峰”。

  由此可见,目前我们所面对的17.3%老龄人口比,主要来自1949前出生人口+第一个生育高峰期人口。正如文章开头时所说的,到2022年时,随着第二个生育高峰期的婴儿们迈入老年,到时我国的老龄人口比将迅速恶化。

  而国务院印发的《国家人口发展规划(2016-2030年)》提供的数据也印证了这点。报告说:2021年-2030年中国老龄人口增长速度将明显加快,到2030年占比将达到25%左右。报告还提到:与此同时,0-14岁少儿人口占比下降,到2030年降至17%左右。

  这也就意味着,中国的整个社会需抚养人口值将>25%+17%。原因也简单,随着知识社会的到来,目前真正可投入劳动力市场的平均年龄应推迟到18-19岁,甚至以上。

  这就意味着每百人里55个劳动力需抚养45个非劳动力(老人和孩子),或1.2个劳动力人口抚养1个非劳动力人口(老人和孩子)。这就是不远的2025-2030年中国所面临的现实。

  基于经济增长中的劳动投入、资本投入及全要素生产率因素,如果未来几年,我国在技术这一要素上,不能做出革命性进步,那么,单劳动力这一因素的显著变化,就决定了未来中国经济不容乐观。别的遑论,单巨大的社会抚养成本,就足以让这个国度气喘吁吁。

关键词阅读:中国人口结构

责任编辑:Robot RF13015
精彩推荐
加载更多
全部评论
金融界App
金融界微博
金融界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