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和元:从紧的货币政策反倒孕育了两次产业革命

摘要
长期以来人们普遍抱有这样一种观点,他们认为宽松的货币政策可以创造繁荣和财富;而紧货币只会造成通货紧缩,带来普遍的经济萧条乃至贫困。但我想指出的是,事实却是紧货币政策已被人们所妖魔化了。事实上紧货币不仅不会造成经济的萧条,反倒常常孕育着繁荣。

  摘要:长期以来人们普遍抱有这样一种观点,他们认为宽松的货币政策可以创造繁荣和财富;而紧货币只会造成通货紧缩,带来普遍的经济萧条乃至贫困。但我想指出的是,事实却是紧货币政策已被人们所妖魔化了。事实上紧货币不仅不会造成经济的萧条,反倒常常孕育着繁荣。

  一、高善文们的担忧

  对紧货币的担忧再次甚嚣尘上,譬如高善文最近就撰文指出:中国全面收紧金融条件和环境,通过高利率去杠杆的组合和选择,必然带来杠杆率越来越大,必然带来权益市场持续调整,必然带来银行持续坏账,必然带来民营企业流动性危机。总之,于高善文看来,紧货币就是百害无一利。

  事实上,长期以来人们普遍抱有这样一种观点,他们认为宽松的货币政策可以创造繁荣和财富;而紧货币只会造成通货紧缩,带来普遍的经济萧条乃至贫困。但我想指出的是,事实却是紧货币政策已被人们所妖魔化了。事实上紧货币不仅不会造成经济的萧条,反倒常常孕育着繁荣。

  我们且来回顾两段历史:

  二、紧货币与第一次产业革命

  1740年-1820年的欧洲,正饱受法国密西西比泡沫和英国南海泡沫破灭的影响,整个欧洲正处于全面金融戒严期、紧货币期,但正是该时期却爆发了第一次产业革命——蒸汽机革命。

  关于这一点米尔顿.弗里德曼曾用翔实的统计数据指出过:“19世纪英、美资本主义繁荣时期,并没有严重的通货膨胀。事实上,英国1939年的物价水平基本上和1739年差不多。[1]”而这个时期的英国,尤其是1739年到1840年间,正是第一次产业革命时期。

  依据弗里德曼的物价水平取决于货币供应量,而货币供应基本上又取决于货币制度,即由法律和货币当局决定的货币量的理论,又可反推得知,该时期英国的货币,事实上是处于相对紧的状态。

  也就是说,第一次产业革命是爆发于长久的紧货币状态之下,而不是相反。

  三、紧货币与第二次产业革命

  而另一个案例是自1865年-1879年的美国。米尔顿.弗里德曼的研究告诉我们,这15年是美国高速成长的15年,更是第二次产业革命爆发期。只不过在这15年里,美国的货币政策并没有宽松,反倒是趋紧的。

  对于这节历史,中国人民银行研究局的伍旭川博士和中央财经大学金融学院的硕士蒋蛟龙先生,对此有过细致而精彩的描述(事实上也是基于弗里德曼的美国货币史而来)。

  “南北战争时期,考虑到内战融资的高额成本,美国联邦政府在1862年中止了黄金的可兑换,进而发行了不可兑换的‘绿背纸币(greenbacks)。在随后的两年里,绿背纸币供给急剧扩张,使得其对黄金的比值急剧下跌。一盎司黄金的官方价格从1834年的20.67美元涨到1864年40美元。尽管这一数字在战争后期有所减小,但是直到1865年中期战争结束,黄金的美元价格一直高出其官方价格的50%以上。

  战后,国内民众普遍要求重返金币本位制、美元升回到战前平价的呼声普遍强烈。按照当时的说法,就是要消除“金币升水”即黄金的市场价格和官方价格之间的差异。通过简单的数量理论推理后,政策制定者认为紧缩货币是达到其目的的合适政策工具:如果全部的价格水平充分下降,那么黄金的美元价格也会下降,从而使得金币升水消失。

  因此,在约翰逊总统(Johnson)的支持下,国会在1866年4月通过了《紧缩法案》。该法案指示当时的货币管理当局——财政部大量召回已发行的绿背纸币。考虑到最初公众对尽快恢复金币可兑换性的支持,财政部采取了激进的措施,在1865年和1867年间,将基础货币减少了20%。

  1869年3月,格兰特(Grant)总统发表第一次就职演说时,他承诺要重新恢复金本位制,和上次激进的紧缩货币政策不同的是这次的政策是缓和的逐步的完成。随着1869年《公开信贷法案》的通过,格兰特(Grant)首先获得了法律上支持,该法案保证联邦政府在未来的十年内用硬币来偿还其债务,而这十年的时间表就充分表明政府要采用渐进的方式来治理经济。由于激进的货币紧缩政策在此前已经被认定为不可行,对此,恢复金币本位制的支持者们打算将保持货币存量基本不变,但允许价格随着经济的扩张而缓慢下降。这些共识进一步促成了相关法律的出台。

  之后美国财政部门也确实按照这样的操作程序来制订货币政策的。由于采用发行国家银行券来补充收回的绿背纸币,因此这种紧缩政策使得基础货币的存量在19世纪70年代大部分时间内基本保持不变。而1875年通过的《恢复硬币支付法》保证了财政部能够有效地实行恢复硬币支付、撤回绿背纸币的政策,该法令规定自1879年1月1日开始恢复货币的自由兑换,1876年当选的共和党人拉瑟福德.伯查德.海斯(RutherfordHayes)也是硬通货的支持者,他也支持财政部的政策实施。

  一系列的政策有效的促使价格总水平持续平稳的下降,并且使得当局从容面对1879年1月恢复硬币支付(也就是金本位制)的到来。另外,在整个1869年到1872年期间,实际产出水平保持快速增长态势。美国实际产出水平在1869年到1879年这十年内增长迅速,平均每年增长4~5个百分点。[2]”

  于是,一个有趣的现象出现,“在这将近15年的时间里,(由于紧缩的货币政策导致)物价水平下降了一半,但与此同时,经济继续高速增长。”[3]而这种有趣的现象,所得出的结果是“一方面,这为货币制度安排的争议埋下了隐患,而且注定会有深远的影响——米尔顿弗里德曼在这里所指的是20世纪20年代,西方国家正是基于美国于1865年-1879年的经验,而在一战后努力的想回归金本位这一事件。另一方面,经济的持续增长注定将使美国成为世界领先的国家。

  二者的同时出现使我们对通货紧缩和经济高速增长不能共存如今这一广为接受的观点的正确性产生了怀疑。[4]”也使的我们对紧货币政策和经济高速增长不能共存,这一广为主流学界所接受的观点的正确性,产生了怀疑。

  记住,第二次产业革命与第一次产业革命一样,不是爆发于货币宽松政策之下,而是始于从紧的货币政策下。

  四、沃尔克的高利率与美国经济的活力

  自二战结束至20世纪70年代,凯恩斯主义在西方经济学中居于统治地位,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普遍推行凯恩斯主义的干预政策。初期,在这种思想指导下,政府通过财政支出和货币扩张的对策,的确使衰退得到缓解,生产力获得了空前发展。

  但进入60年代末,这种好景便不复存在,美国因为越南战争和林登·约翰逊的“伟大社会”计划,经济发展陷入停滞。为了推动经济增长,1970年尼克松总统任命伯因斯执政美联储,采取极为宽松的货币政策。在伯因斯主政期间,美国的货币供应M3每年都是以双位数字增长。其中1977-1979年3年间,M1增长创战后最高纪录。到1978年伯因斯离任之时,美元的购买力比他刚就职时,足足损失了72%。

  但经济并没有因此而改观,反倒是随着货币数量的增长,通货膨胀愈发严重。到1979年的第四个季度,美国的通货膨胀率一度上升至罕见的12.7%。而于1976年第四季度到1979年第四季度,美国的生产率也由原来的3.1%下降为2.1%,GNP增长率从4.9%降为1.0%,失业率却长期保持在6%-8%之间。

  对于当时的美国而言,问题已经糟糕透顶了。时任总统吉米·卡特显然也无计可施,当接替伯因斯的米勒宣布辞去美联储主席一职后,卡特急需一位能干的美联储主席。这时,时任财政部部长的安东尼·所罗门向卡特推荐了保罗·沃尔克。

  1979年7月24日,沃尔克受邀谒见了卡特总统。他说,美国经济之所以出现如此严重的问题,其根源就在于货币超发,必须要一改先前凯恩斯所倡导的通货膨胀主义路线。随后,沃尔克走马上任,实行了一系列改革。

  当时商业银行的利率高到“前所未有”的15.25%,同时通胀也进一步上行。到1980年5月,货币供应量下降,随之经济增长也跟着下降。

  当时所处的政治氛围让正面临连任压力的卡特很难接受,这位民主党人于是向他共和党的前任尼克松学习——视美联储独立性于不顾,直接干预货币政策,急忙放松信贷控制。3个月里,联邦基金利率从20%下降到8%,甚至取消了信用控制。但最后的结果却让卡特大跌眼镜:他的政策不仅没有令美国经济好转,反而是更糟了。卡特以经济政策的失败告终,这也成了他留给继任者的“烫手山芋”。

    汲取前任的教训,里根总统选择了用多样化的经济调控政策,其中就采用了沃尔克的高利率货币政策的建议,同时辅以减税、削弱政府开支,名噪一时的“美国经济复兴计划”出台了。

  当时,美国面临着不少棘手的麻烦,且代价不菲:经济在衰退里挣扎,破产企业翻倍,失业率更是创下了1940年以来最高。商业界尤其是中小企业主,批评言词更是异常尖刻,当时的一本杂志封面还登载了一幅漫画——通缉沃尔克和他美联储的同僚们。

  这时,里根也开始动摇了,他不知道是否还应继续支持沃尔克的做法。面对强大的压力,沃尔克选择了据理力争,他告诉里根这样做完全是为了美国经济的长远利益。

  的确是如此,正是得益于此,沃尔克的行动不仅改变了美国的经济结构,更是改变了美国人的生活。他不仅以强势扭转了美国被通胀吞噬的命运,将美国从70年代失败国家的深渊里拖了出来;更为美国20世纪80年代到2000年的繁荣奠定了坚实的经济基础。从这点而言,保罗·沃尔克无疑是美国的拯救者和国家复兴者。

  对此,他的继任者,比伯因斯更为糟糕的通胀主义者格林斯潘,也不得不承认这样一个事实,那就是沃尔克是“过去20年里美国经济活力之父”。

  这段历史让我们了解到的一个真相是,宽松的货币政策给美国带来的是滞涨,是半死不活的经济。而拯救了美国,将美国从70年代的泥淖里解救出来的,让美国经济恢复活力的是,沃尔克那从紧的货币政策。

  本文综合自本楼主于2012年出版的《全球大趋势2:被债务挟持的世界经济》与《通胀的真相》二书

  注释:

  [1][美]米尔顿.弗里德曼.论通货膨胀[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2.

  [2]伍旭川,蒋蛟龙.美国的三次通货紧缩及启示[J].金融与经济,2009(4).

  [3][美]米尔顿.弗里德曼,安娜.雅各布森.施瓦茨.美国货币史(1867—1960)[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

  [4][美]米尔顿.弗里德曼,安娜.雅各布森.施瓦茨.美国货币史(1867—1960)[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

关键词阅读:货币政策真 经济繁荣 必要条件

责任编辑:Robot RF13015
精彩推荐
加载更多
全部评论
金融界App
金融界微博
金融界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