谭浩俊:要防止地方“为独角兽而独角兽”

摘要
目前我国独角兽企业数量全球占比已超过35%,仅位于美国之后。能够在经济快速发展、科技不断进步的大背景下,涌现出一批独角兽企业,当然是非常好的,也是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希望出现的现象。

  5月19日,在2018全球独角兽企业高峰论坛上,人民创投、人民网舆情数据中心、四川天府新区成都管理委员会三家联合发布了《中国独角兽企业价值榜》和《中国瞪羚企业价值榜》。据悉,两份榜单在经过名单入围、专家评价和舆情分析等评选程序后,各有60家优秀的代表性企业入选。

  所谓独角兽企业,就是具有10亿美元以上估值、且创办时间相对较短的公司。相关数据显示,目前我国独角兽企业数量全球占比已超过35%,仅位于美国之后。能够在经济快速发展、科技不断进步的大背景下,涌现出一批独角兽企业,当然是非常好的,也是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希望出现的现象。

  也正是因为独角兽具有爆发力强、对经济拉动效果好的作用。因此,也受到了越来越多的重视和追捧,很多地方都围绕培育独角兽企业出台了非常给力的政策。如成都市就建立了国内首个“独角兽岛”,并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

  我们说,重视独角兽企业,把独角兽企业作为重点来培育,本身并没有错。前提是,一定要尊重客观经济规律,尊重企业发展规律。否则,独角兽就会变成毒角兽。类似现象,在过去并不是没有发生过。如无锡尚德、江西赛维等,都曾经成为过独角兽,甚至比一般的独角兽还要凶猛。然而,很快地就成为了毒角兽了,给地方发展带来了极为不利的影响和冲击。有些问题,特别是债务问题,可能至今都没有完全处理好。

  据了解,除北京、上海、深圳、杭州等独角兽企业比较多的城市之外,成都、南京等地方也都在纷纷出台政策,力求把独角兽企业的培育作为新一轮经济发展的主要推动力,提出很高的培育独角兽企业的目标。有的地方甚至表示,下一轮发展能否有好的表现,能否站在新的制高点,能否比其他地区有优势,就看独角兽企业培育了。

  独角兽企业被赋予如此高的地位,给予巨大的政策措施,难免让人产生担忧。因为,一旦政策上过于给力,政府过于推动,就不可避免地会出现为独角兽而独角兽的现象,就会出现诸如拔苗助长等方面的问题。前些年的光伏企业以及目前的新能源汽车企业,所以出现那么多的问题,最重要的一个个原因,就是政策的盲目性带动了发展的盲目性,政策的无序带来行业发展的无序。很多原本可以依据经济发展规律有序发展的企业,为了抢占政策高地,被迫陷入激进发展泥潭,最终导致企业倒在了起点上。不仅大量企业倒在起点上,行业发展也遭遇了巨大的打击。更为严重的是,由于政策是为“名”而定,而非依“实”所用。因此,那些真正想在技术、产品、核心竞争力上下功夫的企业,也被迫放弃技术研究和产品开发,一起陷入为争取政策而放弃核心竞争力的状态。

  而从目前相关地区制定的鼓励独角兽企业发展的政策来看,很显然,也未能吸取以往的教训,把政策的立足点放得更精准一些、把发展的平台放得更高一些,仍然是围绕数据做文章,而严重忽视质量问题。要知道,目前的独角兽企业,大多是新经济领域的企业。新经济确实是独角兽企业诞生的主要土壤,也是最容易诞生独角兽企业的领域。但是,新经济也是相对于其他领域,风险最大、最容易产生泡沫、最能够引发问题的领域。如果不能有效地把控好,所谓的独角兽,就可能真正成为毒角兽。

  如果地方真的重视独角兽企业的培育,不妨静下心来,把更多的政策用于科技型实体企业的培育与发展上。新经济是未来经济发展的重要内容之一,但更为重要的是实体经济的发展,尤其是科技型实体企业,更应当受到政策的眷顾。很显然,需要地方在制定政策时,不要过多考虑眼前和短期利益,不要指望在一两年内就诞生无数独角兽企业。实体领域的独角兽企业,需要更大的政策支持力度才有可能形成,且需要借助新经济的力量。如果单纯依靠新经济领域的独角兽企业,独角兽企业的培育就容易陷入政绩泥潭,从而偏离了独角兽企业发展的方向。特别需要提醒的是,地方能够提供的政策资源是有限的,如果把政策资源全部给了独角兽企业,其他企业、尤其是实体企业还要不要政策支持呢?

  

  独角兽企业固然重要,但决不能为培育独角兽企业而培育独角兽企业,而必须依据经济发展规律和企业运行规则,在政策允许的范围内给予多部企业培育以支持,而不要为了眼前的政绩透支政策、透支政府公信力,甚至制造政策陷阱,让那些原本可以按照经济规律有序发展的企业,掉到到政策陷阱之中,失去发展的机会和条件。独角兽企业,只能当作是一般性企业培育,而没有必要作为特殊群体。对企业家来说,即便不给政策,他们一样会认真地创办企业。关键是把服务环境营造好,而不是只重视政策、不重视营商环境。只有政策而没有营商环境的地方,永远不可能得到真正的发展,企业也不会久留,更别说进入。

关键词阅读:独角兽

责任编辑:Robot RF13015
精彩推荐
加载更多
全部评论
金融界App
金融界微博
金融界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