诺奖得主哈特:PPP动机不应是融资 而应以效率为重

摘要
许多中国PPP合作方式的初衷是为了缓解政府的融资压力、降低政府财政预算与项目投资的,但这种出发点是站不住脚的。事实上,PPP应以提升效率为初衷。

  【本期导读】5月12日,2016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之一,哈佛大学教授奥利弗·哈特(Oliver Hart)莅临中国人民大学,出席第四届思想中国论坛并与参会嘉宾畅谈现代企业理论与中国国企改革,这是哈特1994年之后首次到访北京,《金融界会客厅》有幸在本次论坛上见到了哈特教授。

  第四届思想中国论坛由当代经济学基金会和中国人民大学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联合主办,主题为“现代企业理论与中国国企改革”。国务院参事、当代经济学基金会理事长夏斌,中国人民大学副校长刘元春,原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党组书记、副主任陈清泰,长江商学院经济学教授许成钢,原天津财经大学校长、现南开大学教授李维安,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所长黄群慧,第十二届全国政协常委、原中国石化集团董事长傅成玉等嘉宾出席了本次论坛。中国人民大学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常务副院长聂辉华教授主持了论坛。

  2018年是中国改革开放的四十周年,也是我国第三轮国企改革浪潮开启的关键之年,在当前讨论国企改革和现代企业理论似乎正逢其时。但是,在实践的过程中我们发现,其实中国特色现代企业理论尚未真正建立。中国国企改革、企业改革所需的指导理论也尚不明晰。那么什么是最贴近改革的指导理论?我国每轮国企改革的痛点究竟是什么?目前中国新旧经济转型的过程中,新经济企业核心关注点应当是什么?初创企业如何才能发展成像阿里巴巴、谷歌这样的好公司?股权设计制度是否重要?“同股不同权”如何理解?特朗普意欲放松监管是否合适?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哈佛大学经济学教授、不完全契约理论的开创者奥利弗·哈特先生作为企业契约理论界的经济泰斗,其提出的不完全契约理论以及企业最终的剩余控制权(incomplete contract and control)无疑为当今的国企改革、企业融资、企业合并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让我们聆听诺奖得主的理论精髓,聆听这位泰斗级人物如何看待中国新经济的崛起、“国企改革”的根本困境以及市场热议的“同股不同权”制度等问题。

  【本期嘉宾】 奥利弗·哈特(Oliver Hart),1974年从美国普林斯顿大学获得博士学位。现任美国哈佛大学经济学教授,是美国人文与科学院院士、英国科学院院士、不完全契约理论的开创者之一。2016年10月10日,因在不完全契约理论方面的成就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

  第三节: PPP动机不应是融资 而应以效率为重

  哈特说道,“PPP在英美都是广泛的一种形式,但PPP也是有利有弊的”。

  哈特认为,许多中国PPP合作方式的初衷是为了缓解政府的融资压力、降低政府财政预算与项目投资的,但这种初衷是完全不正确的。因为政府本身就有极强的融资能力,可以发债券,可以印钞,拥有许多私有部门所不具有的“特权”。

  “如果引入私企只是出于融资的话,是一个站不住脚的出发点;这种做法也只会沦为执政政府美化政绩、递延财政支出、推脱给下届政府的手段。”哈特说道,“因此,PPP应以提升效率为初衷”。

  更多详见访谈实录。

《金融街会客厅》首席说262期哈特:国企改革忌“一刀切” 反对特朗普松绑金融监管 

关键词阅读:同股不同权 日落条款

精彩推荐
加载更多
全部评论
金融界App
金融界微博
金融界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