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特:国企改革切忌“一刀切” 实质问题在于控制权

摘要
国企改革的实质问题就是控制权的问题。大量国企改革不能获得成功的核心原因就在于:妄图在不改变所有权的背景下,试图设计出好的激励机制。因此,没有解决产权问题的情况下,试图模仿私有制是模仿不出来的。

  【本期导读】5月12日,2016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之一,哈佛大学教授奥利弗·哈特(Oliver Hart)莅临中国人民大学,出席第四届思想中国论坛并与参会嘉宾畅谈现代企业理论与中国国企改革,这是哈特1994年之后首次到访北京,《金融界会客厅》有幸在本次论坛上见到了哈特教授。

  第四届思想中国论坛由当代经济学基金会和中国人民大学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联合主办,主题为“现代企业理论与中国国企改革”。国务院参事、当代经济学基金会理事长夏斌,中国人民大学副校长刘元春,原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党组书记、副主任陈清泰,长江商学院经济学教授许成钢,原天津财经大学校长、现南开大学教授李维安,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所长黄群慧,第十二届全国政协常委、原中国石化集团董事长傅成玉等嘉宾出席了本次论坛。中国人民大学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常务副院长聂辉华教授主持了论坛。

  2018年是中国改革开放的四十周年,也是我国第三轮国企改革浪潮开启的关键之年,在当前讨论国企改革和现代企业理论似乎正逢其时。但是,在实践的过程中我们发现,其实中国特色现代企业理论尚未真正建立。中国国企改革、企业改革所需的指导理论也尚不明晰。那么什么是最贴近改革的指导理论?我国每轮国企改革的痛点究竟是什么?目前中国新旧经济转型的过程中,新经济企业核心关注点应当是什么?初创企业如何才能发展成像阿里巴巴、谷歌这样的好公司?股权设计制度是否重要?“同股不同权”如何理解?特朗普意欲放松监管是否合适?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哈佛大学经济学教授、不完全契约理论的开创者奥利弗·哈特先生作为企业契约理论界的经济泰斗,其提出的不完全契约理论以及企业最终的剩余控制权(incomplete contract and control)无疑为当今的国企改革、企业融资、企业合并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让我们聆听诺奖得主的理论精髓,聆听这位泰斗级人物如何看待中国新经济的崛起、“国企改革”的根本困境以及市场热议的“同股不同权”制度等问题。

  【本期嘉宾】 奥利弗·哈特(Oliver Hart),1974年从美国普林斯顿大学获得博士学位。现任美国哈佛大学经济学教授,是美国人文与科学院院士、英国科学院院士、不完全契约理论的开创者之一。2016年10月10日,因在不完全契约理论方面的成就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

  第二节 奥利弗·哈特:国企改革切忌“一刀切” 实质问题在于控制权

  哈特认为,部分国企总是在部分行业享受着政府的丰厚津贴、特殊支持从而滋生了 “大而不倒”的道德风险,挤出了不少更有竞争力的私有企业,这并不是一个健康的体系、良性的循环。但是,不能仅凭这些负面影响就否认国企的存在价值、不能武断地提出政府的无用性。

  拿监狱来说,如果完全私有化,很可能会对犯人的福利造成侵害。因此,这种情况下强调政府的作用是非常必要的。这就是中国的一些学者提到的国企应该区分对待,即国企需要区分成“政策性功能”的国企和“经济性功能”的国企。哈特认同这样一种观点,即强调“政策性功能”的国企应将其限定在某些市场失灵的领域;而强调“经济性功能”的国企则要对其进行财务硬约束的改革。这样看来,国企的区分改革至关重要,比如政府在电力、公共设施、监狱等领域的作用是需要被突出的。

  此外,哈特的理论的精髓就在于,它为中国国企改革面临的困境找到了答案,即国企改革的实质问题就是控制权的问题。大量国企改革不能获得成功的核心原因就在于:妄图在不改变所有权的背景下,试图设计出好的激励机制。因此,没有解决产权问题的情况下,试图模仿私有制是模仿不出来的。但是,哈特本人对中国经济的增长是颇为称赞的。

  他认为,中国许多效率增长带来的收益是通过私有部门实现的,而目前来看,私有化这一进程有所减缓,未来中国仍应回到国企私有化的轨道上。

    更多详见访谈实录。

《金融街会客厅》首席说262期哈特:国企改革忌“一刀切” 反对特朗普松绑金融监管 

关键词阅读:国企改革 私有化

精彩推荐
加载更多
全部评论
金融界App
金融界微博
金融界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