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坤维:爆款基金亏损拿什么来避免?

摘要
基金发行有低潮有高潮,就像股票走势一样,市场低迷的时候,基民畏手畏脚,基金发行也是迷你型,市场亢奋的时候,基民鱼贯而来,基金发行也是大象型。但是亢奋不一定意味着机会有可能意味着风险,基金该不该在市场亢奋之时做大规模,就成为一个问题。

  基金发行有低潮有高潮,就像股票走势一样,市场低迷的时候,基民畏手畏脚,基金发行也是迷你型,市场亢奋的时候,基民鱼贯而来,基金发行也是大象型。但是亢奋不一定意味着机会有可能意味着风险,基金该不该在市场亢奋之时做大规模,就成为一个问题。

  据媒体报道,在今年1月16日的首发日,仅半小时交易时间,便传出兴全合宜募集规模超过百亿元;再到中午12时30分,这个数字就被刷新到了260亿元。最终,截至当日交易结束,兴全合宜全天销售突破了327亿元,在新基金募集规模史上名列第九,仅次于5只400亿元的“国家队”基金以及委外定制债券基金工银瑞信丰淳、两只权益类基金。由于销售过于火爆,还一度引来监管层紧急电话问询。

  兴全合宜缘何发行火爆,就在于兴全合宜同类基金是当时的明星基金,收益颇为丰厚,而当时价值投资成为市场的最大风口,作为重仓权重白马股的兴全同类型基金净值颇高,比如兴全和润前十大重仓股分别是中国平安、五粮液、伊利股份、中兴通讯、保利地产、中国太保都是当时牛气逼人的牛股,投资该等基金收益自然丰厚,市场在某些媒体专家一片叫好声中,也沉浸于价值投资的狂欢之中,很多专家高呼价值投资的狂潮将继续席卷18年,权重白马股依然是18年的主旋律,垄断溢价和龙头溢价将越来越深入人心,得到市场认可,正是市场的狂热催生了切合市场热点的兴全合宜的火爆销售,成为一款爆款基金。

  但是市场的狂欢终究会有结束的时候,不管是权重白马股还是题材概念股、高科技成长股泡沫都是不可能肆无忌惮的吹大,总会有泡沫破裂的时候,笔者在2月6日《狂欢的银行市场或许需要理性的看待》一文中认为银行估值已经高于15年5000点的水平,只不过是资金抱团取暖下,股价调整难以预料而已,市场没有只涨不跌的股市吧,因此疯狂之下,保持理性似乎应该受到重视。不仅仅是银行股有泡沫,就是白酒板块市场也存在巨大分歧,兴全合宜基金业绩基准为沪深300指数收益率×60% 恒生指数收益率×20% 中国债券总指数收益率×20%。这个时候启动发行新的权重白马股基金是不是一个很好的时机是值得商榷的一个问题。

  从基金公司角度看。市场亢奋之际,发行新的基金,可以获得更多的市场份额,发行规模可以更大,在目前的公募基金固定收费模式下,是一种正当的追求,找不出任何的瑕疵,毕竟每一个基金公司都在追求管理规模的扩大,已获得更多的管理费收入,但是从社会效益角度,从投资者利益角度出发,是不是十分的恰当,值得大家探讨,没有只涨不跌的股市也没有只跌不涨的股市,市场亢奋往往酝酿着巨大的风险,投资者在市场狂热情绪裹挟下,往往失去判断能力,在情绪亢奋之际选择申购基金份额,将催逼基金公司高位被动建仓,进一步催涨市场泡沫,但是这也给预先潜伏的机构有一个较好的离场契机,这就容易导致高位建仓的股票在高位套牢,从而造成基金净值的短期波动,给投资者带来短期损失。

  据媒体报道,与当初的热火朝天形成鲜明对比,在4月23日上市首日,兴全合宜开盘后便快速下跌,盘中一度触及跌停,之后有所回升。截至当日收盘时净值为0.886元,跌幅达7.52%。尽管当天兴全合宜所属的基金公司紧急发布说明称,“在全球范围来看封闭式基金一般都会出现折价,且折价并不意味着基金出现亏损”。但该事件仍然引发了市场广泛讨论,一时间,“暴跌”、“坑惨投资者”成了这个“爆款”的新标签。

  从笔者角度看,投资有风险,入市需谨慎,投资者自己申购基金就得秉承风险自担的原则就得自己承受损失,用坑惨投资者这样的字眼未必是理性的做法,毕竟基金公司也不愿意看到自己的基金净值出现下跌,那是有损自己形象的,作为一家基金力量有限,不可能阻挡市场调整的趋势,因此也只能承受净值回撤的后果。

  有评论指出,正像《旧约·以西结书》所说,“祸哉!牧人只知牧养自己。牧人岂不当牧养群羊吗?”华尔街金融危机中,一些大企业高管们某种程度上的表现类似于“只知牧养自己”的牧人。危机来临时,部分身居高位、拿着巨额年薪和花红的人在金钱和利益面前,忽略了一些投资人和股东的利益,最终导致了席卷全球的金融风暴。国内基金应以之为镜鉴,不应成为“只知牧养自己的牧人”,为了一己之利,为了基金的管理费而在投资标的明显高估时大发新产品。

  这种评论是不是有道理,是不是很客观很公正,笔者无力去评判,各人有各人的思考方式,有自己的独特视觉,但基金管理人是一个理性的经济人角色,追逐自己利益最大化是其本能,也是股东的要求,一个理性经济人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不追逐利益最大化不符合理性经济人本质,也不符合基金公司股东的要求,市场经济条件下,以社会责任感去过度要求基金管理人承担过度的社会责任未必恰当,也未必会取得太好效果,但是基金业面临的考核机制和盈利模式,确实存在一定的问题,目前基金管理人因为基金的固定费率,导致基金管理人偏重于基金的规模,而较少的关注基民的投资回报,这一点需要亟待引起社会各方关注,只要基金继续采用固定费率,基金管理人偏重规模的取向就不会改变,在市场亢奋之际发行基金的事情就将继续发生,爆款基金还会继续出现,投资者高位进场的风险依然不可避免,如果基金管理人的收益更多与基金净值高低挂钩,那么就会减少高位发行基金的概率,而是选择市场低迷之际风险位于低位之际发行新的基金。

关键词阅读:基金

责任编辑:Robot RF13015
精彩推荐
加载更多
全部评论
金融界App
金融界微博
金融界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