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骁骥:警告!经济危机就在离我们不远的前方

摘要
前段时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席勒(Robert Shiller)公开警告说,中美贸易紧张局势加剧,这有可能是新一轮的经济危机的前兆。

  前段时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席勒(Robert Shiller)公开警告说,中美贸易紧张局势加剧,这有可能是新一轮的经济危机的前兆。

  席勒提到了重要的一点,那就是贸易战的本质并不是危机本身,而是其带来对市场情绪的影响。他说,在当年的大萧条期间引入的那些关税措施虽然没有对美国经济构成较大程度的实质性直接性的冲击,但可能会摧毁民众对经济的信心,以及重新规划未来的意愿。

  近期的特朗普先是对外针对中国等国打“国际贸易战”,然后又是对内针对美国科技股企业打“内战”,这不仅搅乱了世界经济,也搅乱了美国国内的投资市场。

  美股的网络科技公司,因为遭受特朗普的接连打击而造成股价下跌,而涉及到对华贸易的大型企业,近期股价也在下跌。据美国“市场观察”网站,标普500指数已有约48个交易日没有创下新的高点。这是美股自2013年以来第三个最长的回调期。

  从美国到全球市场,现在都在为特朗普的言论和政见买单。

  不过,正如席勒所说,贸易战不过只是一个引子,目前市场的回调不过是对于信息的消化而已,在贸易战的硝烟散去之后,或许真正的挑战才会正式来临。所有这些现象背后的实质在于,全球经济的周期,现在已经逐渐走向了转折点。

  无疑,“特朗普经济学”在短期内为美国经济带来了复苏与增长,提振制造业、大搞基础建设、为企业减税等等政策都是短期对于经济的强心剂。美国的经济增长,也从1.2%恢复到2017年底的3.2%,今年的经济增长也将稳定在这个数值区间。

  但是,近期美国投资市场因为贸易战等一连串事件造成的价格回调,本身就说明,美国经济并没有走上直线上升的通道。经济增速依然存在放缓的可能性,市场的调整或许就在不远的前方。

  

  市场波动的背后,原因在于金融周期。目前,美国的信用循环,已经是进入了下降的尾声。所谓的信用循环,是指信贷扩张与收缩的周期。在信用扩张时期,取得信贷容易,有利于企业举债扩张。随着负债不断增加,企业风险上升,资产价值下降,违约风险因此上升,金融机构收紧银根,利率上升。然后企业进入萎缩阶段,并且修复资产负债表,等待进入下一次信贷扩张的循环。

  从2008年金融危机以后算起,这一次信用循环持续了十年时间,从当初的量化宽松、超低利率、信用膨胀的政策,到今天的加息、降杠杆、收缩信贷,这一次的信用循环给人的感觉是走到了尾声。在信用循环进入尾声的时候,市场价格都会面临调整,经济增速也将在一定程度放缓。

  当然,有人会认为现在的美国已经开始了大规模的经济复苏,走入新的景气循环,但实际上,目前美国经济看上去靓丽的数据,很大程度上是减税等等政策短期刺激的结果。众所周知,短期刺激越厉害,中长线的调整越剧烈。

  影响长期经济表现的因素之一,在于人口的代际影响。以20世纪的几代人为例。对于上世纪早期的一代人来说,我们以20世纪初广受欢迎的好莱坞明星“鲍勃?霍伯”为代表,将这一代人称之为“鲍勃?霍伯世代”。这代人普遍在50年代进入中年,消费能力达到峰值,之后消费开始下降。取而代之的是二战后50、60年代出生的“婴儿潮一代”。

  这一代人的数量比父辈更多,创造的财富也更为巨大,这也使得他们的消费能力也成了历史上最强的一代。这代人普遍在80、90年代进入中年,其消费能力的提升带动了整个消费经济的增长,因此,从1980年到2010年,股市呈现出一个长期的多头市场。

  直到2008年的金融海啸之后,人们才猛然发现,不仅是我们的投资市场蕴含着巨大的泡沫,并且战后婴儿潮这一代人年龄进入老年,消费能力锐减,经济开始出现大的衰退,这个衰退的迹象要一直等到新的“千禧一代”进入青壮年,具有更强大的消费能力以后,才会得到改变。

  如果把经济循环视为春夏秋冬四季,那么现在,我们正处于景气向下的冬季中。至少要到2020年以后,下一个经济循环周期才会开始,投资市场和企业才真正的进入“春天”。

  有人会问,为什么在这个从2008年到现在的“经济寒冬”里面,有些人不仅没有被寒冷冻伤,反而依靠资产价格的增值而赚了很多钱呢?

  这就要说到全球经济的“量化宽松”时代。美国最先搞出QE应对经济的衰退和市场的萎靡,政府进行了大量的资产购买,推行低利率政策。长达六年的量化宽松货币政策,使美联储的资产负债表规模迅速膨胀,约为4.5万亿美元。随后,美国开始进入了利率正常化的周期。

  量化宽松就好像给一个身体虚弱的病人输营养液,美国一直向经济输液六年,带着全球市场也不得不一起执行宽松的信贷政策,大家一起躺在床上输液。但最大的问题在于,向市场输液期间,全球市场实际上并没有找到未来新的经济增长点,因此一直不敢停止输液,害怕一停下输液,病人就挂了。

  也就是说,所谓的“QE周期”,其实就是一个“持续输营养液”的时段,这段时间里,接受输液的病人身体状况基本没有什么实质的好转。对此,我们可以从2008年以来的通货膨胀率来观察。全球印钞票最多的两个国家,中国和美国,两国的通货膨胀都不明显,甚至还有一定程度的通货紧缩。

  这本身就说明经济的增长活力有限,量化宽松没有带来经济繁荣,据统计,在量化宽松时代,每投入1.6万亿美元刺激经济,只能收获2%的实质成长。相反,大量撒钞票的结果,使得资金涌入资产端而不是生产端,从而吹出了两个最大的泡沫——美国的股市和中国的楼市。

  美国楼市与GDP之比例,从当年的不足60%,已经上升到现在的139%,增长惊人。而经济运作比美国更加不规范的中国,其楼市在这段时间的真实增幅,已经很难通过官方的数据找出准确答案。

  生产端、消费端通缩,资产端、投资端通胀。量化宽松十年以来,全球经济被持续输入的营养液喂养成了一个畸形病人。用来劳动的手和脚依旧纤细,但是肚子和腰部却堆积了过多的脂肪,令他动惮不得。

  换言之,为了避免出现1930年大萧条那样的情况,全球政府在2008年采取了经济干预和救助,但最后造成的局面却是,十年以来,投机分子利用量化宽松时代的低利率和信贷扩张,在资产端转到了巨额财富。普通人不但没捞到任何好处,还要承担资产价格上涨的成本。原本用来治病的QE,最后成了一部分人用来投机、变相剥削的工具。

  距离上次的量化宽松已经十年,显然这是一个绝对有利于金融机构,不利于普通人的时代。全球央行凭空创造信贷,产生的效果除了刚才说的带动投资市场繁荣,用负债的方式增加消费之外,造成的结果就是带来企业和个人层面的大量债务,以及越来越明显的财富不平等现象。

  在央行结束印钞周期后,信贷的周期目前也在收紧,之前已经被严重扭曲的利率,现在将再一次被扭曲,利率从过低到收紧的过程,将会直接搞死投资者和企业。股市集聚的风险会因此越来越高,很快我们就会看到,风险会通过投资市场向中产阶层传递和转嫁。对于投资市场而言这是利多还是利空,不言而喻。

  大嘴巴的特朗普,因为其常人无法预料的手段和言论,成为了经济最大的不确定因素。但是说实话,他充其量只是一根引线,真正的地雷早在十年前的量化宽松时期就已经埋下了。现在的特朗普以美国的利益为口号和目的,点燃了地雷的引线。

  之后的结局,必然是全球经济为十年以来的量化宽松买单。这个时候,股市里的散户们需要提高警觉,不要只顾着看特朗普的表演,而忘了躲开前方离我们不远的危机。

关键词阅读:经济危机 经济

责任编辑:Robot RF13015
精彩推荐
加载更多
全部评论
金融界App
金融界微博
金融界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