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丰慧:中美若打贸易战 投资者如何减损?

摘要
中美贸易战三轮下来,大有不可避免之势。第一轮美国针对钢铁铝征收关税,中国回击总价值30亿美元的农副产品关税额度。随后,美国提出针对中国2025高科技产品500-600亿美元额度征关税,中国迅速回击针对美国大豆、飞机产品等征税清单。

  中美贸易战三轮下来,大有不可避免之势。第一轮美国针对钢铁铝征收关税,中国回击总价值30亿美元的农副产品关税额度。随后,美国提出针对中国2025高科技产品500-600亿美元额度征关税,中国迅速回击针对美国大豆、飞机产品等征税清单。再接着,特朗普提议追加对中国1000亿美元产品征关税的可能性,4月6日中国商务部强硬回击将不惜一切代价、采取综合措施应对。

  针对双方贸易战,已经引爆中美包括全球的网络等各路媒体众说纷纭,莫衷一是。但一个非常不好的现象是,美中双方似乎或多或少已经被极端民粹主义情绪误导与左右。什么不惜中美经贸清零,用打抗美援朝战争来打贸易战等,现在最需要的是理性的声音。

  中美经贸在世界经济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双方打贸易战将对世界经济带来重创。因此,中美经贸已经不仅仅是两国的事情,中美贸易已经绑架世界经济。两国坐下来谈判解决问题是唯一正确的出路。这样,对美国好,对中国好,对世界好。才是真正的负责任大国。

  投资者最关心的是假如中美贸易战打起来后对自己的投资行为带来何种影响,如何才能规避风险,将投资减损到最低程度?对于全球投资者或者在全球范围内投资的投资者来说在投资中一些雷区尽量不要碰。

  第一个是避开贸易顺差国家。在贸易战中,各国一律蒙受损失,但出口远超进口、顺差最大的国家蒙受的损失会更重。纠正贸易顺差大、外贸不平衡是金融危机后G20早就确定的。但这么多年一直没有执行下去。全球再平衡目标遇到特朗普这个硬汉总统非要较真执行了,顺差较大国家必然投资风险很大。主要是遭受高关税惩罚的风险。这类国家格外容易被关税所累,由于很多行业仰仗出口,遭受的打击会更大。

  新兴市场国家一定要小心一点,中国是最明显的例子。但更敏感脆弱的大概是德国。德国的贸易顺差高达国内生产总值的8%,而且德国的工厂无法承受所有订单的突然失去。除了这两个国家外,还有很多国家也有巨额顺差,可能遭受重创,比如日本、韩国以及欧洲的荷兰和瑞士。这些国家最好全都避开。

  反过来,贸易赤字国家的损失会少一些,原因很简单,它们出口较少(在英国的投资者的处境就比较有利—几乎没有痛感,因为现在出口的东西很少)。从这个意义上说,李嘉诚这个老狐狸又一次押对宝了。美国也是全球投资者的最佳投资地,加上特朗普实行优惠政策吸引各国企业与资本投资,到美国去投资是个最理想选择。

  第二个是,回避美元,但也要一分为二看待。回避美元显然是基于中美贸易战可能导致美元继续下跌,但必须看到美联储官员讲话已经表示今年加息3-4次。美联储加息将使得美元坚挺而升值。从目前看,美元已经达到底部,美元指数在90左右已经盘整许多年了。因此,也许投资美元正好抄到底部呢。

  第三个是,避开受打击的行业,并且要具体到公司层面。在新兴市场,风险最大的是钢铁等基础材料制造商,因为这些是受到保护的重工业。特别是全球钢产量最大的中国,钢铁投资风险一直很大的。同时,注意对尤其受打击的食品行业,大型出口商存在风险。在这方面,同样要避开德国(令人意外的是,德国食品的出口跟该国其他产品的出口一样大)、法国与荷兰(荷兰出口大量蔬菜和植物)。此外,当心那些竞争激烈的行业。汽车容易受到重创是因为主要国家基本都有汽车产业,另外汽车行业是就业大户。德国与日本的汽车巨头似乎风险最高。

  反过来说,各国对石油设置关税的概率极低,除非它们可大量自产石油,软件、服务业也一样,因为这些商品更换起来不太容易。例如,海湾国家可能相对来说与损失隔绝。以服务业为主的英国估计也一样。

  美中贸易战必然引发全球贸易战抬头。一旦贸易战打响,那么各个国家都会选边站队。一场大规模的全球性贸易战必然毁掉全球经济。这个时期经济海外依存度高的国家必然受影响最大。投资者这个时期应该选择贸易平衡或者逆差国家投资风险相对小一点。

  从中国来说,金融危机后,在人民币升值情况下,中国出口较大幅度下滑,珠三角长三角中小企业出口基本停滞,倒逼中国从过去以出口型为主的经济结构快速转型。金融危机后到2017年,中国出口这驾马车对经济的拉动一直处在负拉动上,而中国经济仍然保持在6.8%以上的增速,说明过去以出口型为主的经济结构转型初见雏形,海外依存度过高得到一点点缓解。也证明经济转型是非常重要与正确的选择。

  中国也是一个非常有韧性的市场。14亿人的消费市场,消化与应对经济下行以及贸易战风险能力还是比较强,也具有超强抵抗力的。投资中国风险,没有想象的那么大!

关键词阅读:贸易战 投资者 减损

责任编辑:Robot RF13015
精彩推荐
加载更多
全部评论
金融界App
金融界微博
金融界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