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硕:交易所应持牌经营 中国具备监控比特币技术能力

摘要
“币”的发行方都愿意去人气好、流动性强、流量大的交易所。在ICO比较疯狂的时候,都是上市公司求着交易所上币,投奔的人多,它就光顾数钱了。而那些做得不好的交易所,基本技术能力也比较差。现在无论从基础网络安全还是从具体制度约束来看,虚拟货币交易所都存在很严重的问题。

  出品人:巫云峰  监制:胡雯  主笔:叶效强 何佳佳  编辑:张仙

  UI设计: 宋鹏  网页制作:盛维玮

  【嘉宾介绍】白硕,曾任上海证券交易所CTO,中科院软件室主任、软件方向首席科学家。现为“中国分布式总账基础协议联盟(ChinaLedger)”技术委员会主任,中国中文信息学会常务理事,上海阡寻信息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上海理深信息科技有限公司首席科学家。

  【核心要点】“币”的发行方都愿意去人气好、流动性强、流量大的交易所。在ICO比较疯狂的时候,都是上市公司求着交易所上币,这时交易所完全可以趁机要高价。投奔的人多,它就光顾数钱了。而那些做得不好的交易所,基本技术能力也比较差。现在无论从基础网络安全还是从具体制度约束来看,虚拟货币交易所都存在很严重的问题。

  欧盟有一个“被遗忘权”法案,虽然我的信息公开了,但我有“信息被遗忘”的权力,如果关于我的信息再出现在公众媒体或者其他可访问资源上,我是可以起诉的。区块链技术可以帮我们实现这样的理念,但中国现在还差得远,十年之内都无法解决这个问题,不是技术上没有解决方案,而是其他原因,但国外可能会解决。

  大交易所“光顾数钱”小交易所“能力差” 虚拟货币交易所应持牌经营

  金融界:虚拟货币交易所与正规证券交易所的异同在哪?未来相关监管会如何发展?

  白硕:先跟大家分享传统交易所的一个新动向,以前上市公司在哪上市就在哪交易,例如在深交所上市的公司就只能在深交所交易,不可以在上交所交易。但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无论美国还是欧盟在立法上都出现变化,试图让“在哪上市”跟“在哪交易”脱钩。现在美欧这个脱钩构想已经实现,他们的交易所就是纯粹的定价中心。这个制度变化直接解放了交易所,新出来的交易所可以没有上市公司,只要交易量大就行。只要你技术好,定价效率高,别人就愿意到你那交易,你就可以吸引交易流量,这是境外一个很大的变化。

  中国目前还不是这样。为什么要说这个?因为不同交易所会有不同定价机制,即时股价并不相同,这种定价差异会产生套利机会。虚拟货币交易所就不存在这个问题,因为每种币都可以在多个交易所交易,哪个定价效率高“币”就会流到哪个平台,这样就不存在太多套利机会。相对来说虚拟货币交易所的竞争更充分。

  虽然交易币有多个平台选择,但发行币还得仰仗大交易所。“币”的发行方都愿意去人气好、流动性强、流量大的交易所。在ICO比较疯狂的时候,都是上市公司求着交易所上币,这时交易所完全可以趁机要高价。投奔的人多,它就光顾数钱了。而那些做得不好的交易所,基本技术能力也比较差。现在无论从基础网络安全还是从具体制度约束来看,虚拟货币交易所都存在很严重的问题。

  黑客偷币现象非常常见,你围墙扎得不牢,它就进来了。偷币还算好的,还有黑客直接把你的币卖掉,然后自己做空收获。这种情况下,黑客不仅仅是偷东西,而且还深度参与金融操作,掌握了你的控制权,这个很可怕。

  另外,现在中心化的虚拟货币交易所仍然是主流,虽然也有去中心化的交易所,但性能跟不上,要想效率高,只好中心化,一中心化,安全就没有保证,交易的真实性也存疑。这时如果没有监管,光靠自律肯定不行,监管必须要介入。交易所应持牌经营,至少在防黑客防刷单这些事情上要经得起审计,如果达不到业内最佳实践的标准,就不能干这行。

  还有一个人员管理和问责问题。倘若传统交易所出事故,不仅内部要通报批评对外还要有所交代。但现在的虚拟货币交易所一出事就各种推诿搪塞,这种套路很像游戏网站!这种机制怎么可能颠覆金融?监管必须介入。

  虚拟货币本身没有罪恶基因 中国具备监控比特币的技术能力

  金融界:您认同“比特币在非法交易领域有刚需”这种观点吗?美国财长努钦说美国有能力监控比特币的交易,但他担心其它国家对加密货币没有足够的监控来确保它不会被用于非法交易。您认为中国有能力监控比特币不用于非法交易吗?

  白硕:逃税、逃汇、走私、洗钱、违禁品黑市交易,所有这些非正当的需求都曾经或正在指向法定货币的物理体现——现钞,现在又不约而同地指向了虚拟货币。我们既然不能说现钞有什么罪恶基因,当然也就不能说虚拟货币本身有什么罪恶基因。要怪,只能怪虚拟货币率先进入了价值数字化的时代。一旦法定数字货币登上历史舞台,法定数字货币也同样会被这些不法勾当所“相中”。所以,问题不在货币或者价值的数字化,而在于在价值表示和价值转移已经实现了数字化的同时,监管有没有强有力地介入这个数字化环境。监管不能介入或者从技术设计上就抗拒监管介入的数字化环境,藏污纳垢就是必然的结局。

  比特币的账户虽然是匿名的,但账目是公开透明的,跟据账户账目行为的蛛丝马迹、再结合一些人工智能的监控技术,就能够筛查出黑产洗钱类的账户,这是完全可能的。从技术角度看,中国肯定具备监控比特币的能力,但我现在跟监管已经没有关系,所以我不知道中国是如何做的。

  数字法币定位在“私人领域” 未来十年肯定能推出

  金融界:央行的数字法币是怎么一回事?

  白硕:数字法币要分步走,首先要打通央行和商业银行之间的关系,然后才考虑如何变成老百姓手里的数字现金,这个阶段还很远,不过我们的定位非常清晰,数字法币就是要代替商业银行外面老百姓手里的现钞。小川行长也说,未来现金要逐步退出历史舞台。

  但我认为,只有支付功能而没有可编程性质的数字法币是没有卖点的。因为支付宝这些第三方支付公司已经把点对点支付做得非常好了,客户体验非常流畅,至于中间或者背后有没有走银行账户,其实老百姓是无感的。

  还有一个“谁的货币谁做主”的问题。自古以来,个人持有的货币就属于“私人领域”,而商业银行的账户体系则属于“服务中介领域”。虚拟货币的出现是一个适时的提醒。现钞也好,法定数字货币也好,都必须属于私人领域,必须独立于商业银行账户体系之外。如果法定数字货币在管理上向商业银行账户体系看齐甚至与商业银行账户体系合流,同时又不提供商业银行能提供的利息等权益,这样的法定数字货币即使推出来也必死无疑。中国央行将未来法定数字货币同现钞一起纳入“M0”范畴,就是这一点的体现,它是有很深用意的。欧洲央行在规划未来法定数字货币时的主要考量,也同样定位在私人领域。这不是巧合,而是法定货币的内在本质在数字时代的外在体现使然。

  现在中国在这个领域走在前沿,可编程的法币十年内肯定能出来,因为中国经济体量大,如果翻车会很严重,我们不想步子迈得太大的话,会让别人先试然后我们技术跟进去了解。

  欧盟有“被遗忘权”法案 中国十年内无法解决数据隐私问题

  金融界:您曾撰文指出,人们对区块链最大的误解就是“去中心化”。现在“区块链”概念趋冷是否是因为民众关于“理想社会”的预期要落空了?

  白硕:我认为区块链热度下降完全是因为财富效应减弱造成的,跟理想社会没有关系。即便是在区块链技术圈里,真正持乌托邦、无政府主义、去中心化原教旨主义的人依然是少数。最初的“去中心化”演化一段时间后往往会重归中心,这是能够看到的规律。无论是挖矿还是共识,现在都在往中心位置回归。

  首先要明确,“去中心”去的是什么?裁判员还是运动员?政府是裁判员,能不要裁判吗?没有裁判就乱了。我认为,“去中心”不是灭掉裁判员,而是灭掉掌握特权的特殊运动员。大家都是运动员,我两做事为何非得让它参与?区块链就是要绕过这些特殊节点。

  现在互联网拥有大量用户的隐私数据,由此形成了一些特权,这个事能否持续下去?要打个问好。能不能在实现用户便捷的同时保护用户隐私?让用户数据所有权归用户本人所有?技术上是可行的。欧盟有一个“被遗忘权”法案,虽然我的信息公开了,但我有信息被遗忘的权力,如果关于我的信息再出现在公众媒体或者其他可访问资源上,我是可以起诉的。

  区块链技术可以帮我们实现这样的理念,但中国现在还差得远,十年之内都无法解决这个问题,不是技术上没有解决方案,而是其他原因,但国外可能会解决。

  “商品众筹类”ICO本就合法 未来要用技术监管技术

  金融界: ICO与 IPO的异同在哪?未来中国这方面的监管会如何发展?

  白硕:从目的上看,大家都是干事情需要募钱。但ICO既没有前置审核又缺乏必要的信息披露,存在很多“没干事光要钱”的问题,所以中国去年9月4号直接采取一刀切方式叫停。

  在正经干事的ICO里面,根据标的不同,又能分成“权益类”和“商品众筹类”。“权益类”具有证券属性,目前在中国是非法的。商品众筹这一块本来就是合法的,但它到交易所交易,可能就有问题,不到交易所交易,又怎么样能把自带营销的这个事做通,我们还需要创新。

  政策应该区别对待不同项目,对于有“使用权”类的项目,应该采用更加变通的方式,给它合法成长的空间,政策不能仅仅禁止,也需要建设性地捡回来有用的部分。

  一方面要有尽调制度,另一方面行业本身要自律。项目方在使用它募集的数字币时,必须有计划,项目发展到什么阶段才能用什么钱。智能合约可以把这些逻辑都写进去,你按照约定好的承诺去做便可以。这就是用技术手段解决技术问题。

  中国是一个非常大的国家,对“维稳”有比较强的需求。另一方面,中国投资者不成熟,投机心态也很明显。在没准备好的情况下投机心态放大很容易酿成一些群体性,全局性的系统性风险。按这个逻辑往下推,自然要多观察一段时间,包括学习了解其它的国家的政策后果,想明白了再出手不迟。

关键词阅读:虚拟货币交易所 比特币 监控能力

精彩推荐
加载更多
全部评论
金融界App
金融界微博
金融界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