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坤维:郭树清主席警示借钱比存钱增长快的背后

摘要
美国次贷危机之所以爆发而不可收拾,与居民杠杆太高储蓄率过低有着极大关系,高储蓄率的日本和中国受到次贷危机的冲击远低于欧美国家,因此对于储蓄率的下滑我们不可掉以轻心。

  今年一月份笔者写过一篇文章《银行存款增速下滑,弊大于利不可忽视》,其中提到存款增速下滑与地产火爆有关,现在想想实际上就是居民加杠杆炒房购房导致存款减少,缘何笔者回想起这个问题,就在于有关部门重提居民杠杆问题。

  郭树清指出,居民家庭个人借钱消费、买房、投资增长速度非常快,这是很危险的。高储蓄率过去是我国很大的优势,如果借钱比存钱还增长的快,储蓄率高的优势将丧失。所以银监会将降杠杆作为非常重要的工作。有此忧虑的不仅仅是郭树清主席,还有央行的潘功胜,在回答记者提问时说:“我们也关注到个人住房贷款、家庭部门杠杆率增长速度有点快”

  两位监管者都对居民加杠杆购房引发担忧,这不是没有道理,居民加杠杆购房多了,借钱比存钱增长的快,信贷资产大量流向了地产,同时银行存款也会大大减少,银行可放贷资源减少,金融支持实体经济从何谈起。

  2017年存款增速明显放缓,近日,央行公布数据显示,2017年全年人民币存款增加13.51万亿元,同比少增1.36万亿元。2017年全年住户存款增加4.6万亿元,同比增加7.7%,到了12月份,就不是存款增速下滑问题,而是不仅存款没有增加,而是直接减少,人民币存款减少7929亿元,同比多减9564亿元。而2016年全年住户存款增加5.16万亿元,少增加了5600亿元。非常明显,人民币存款增加值逐渐下滑,存款同比少增大大增加,银行陷入拉存款大战,与之对应的是2017年12月末,个人住房贷款余额21.86万亿元,同比增长22.2%。居民存款大转移到加杠杆买房子,。

  非常浅显的一个道理就是居民住房贷款同比增加值22.2%是居民存款增加值7.7%的3倍,这还不包括居民消费贷款的增加,消费贷款很大一部分也是流进地产市场,如果算上居民消费贷款增加值,居民加杠杆的增加值就超过3倍的居民存款增加值,住房贷款余额21.86亿元是12月末人民币存款余额164.1万亿元的14%,这个占比还是有点大的,说明居民加杠杆结构不合理严重依赖地产。

  2017全年住户部门贷款增加7.13万亿元,而住户存款增加4.6万亿元,说明住户贷款增加的钱比存款增加的钱多出2万多个亿,居民加杠杆的速度十分惊人。而短期贷款增加1.83万亿元,中长期贷款增加5.3万亿元,先前都在严查资金的流向问题,中长期的住户贷款5.3万亿主要是个人的房贷贷款,2017年短期贷款增加的1.83万亿元也是很多流向房地产贷款。

  居民加杠杆本身不可怕,可怕的是全民炒房下,居民杠杆攀升速度过快会积累风险,另一个是全民炒房下,全部杠杆集中在地产上面,导致风险高度集中,地产成为一个大而不能倒的产业。

  针对这一问题,中国经营报引述业内人士指出“居民杠杆率在2017年2季度达到47.4%,接近50%,杠杆率增长速度非常快。所以,居民杠杆提高,则意味着债务提高,对居民存款存在一定挤压。”这一点上面的数据充分证明了这一点。

  50%的居民杠杆风险不可怕,中国居民杠杠率低于欧美日等国家的60%,正如潘功胜指出那样,个人贷款的不良率只有0.3%。而且我国在住房贷款的发放上长期以来一直坚持比较审慎的政策,平均首付比在33%以上,去年新发放贷款的平均首付比在37%,这也是在国际上是非常审慎的住房信贷政策。

  关键在于居民杠杆上升速度过快引发的风险,潘功胜和郭树清都关注到杠杆上涨的斜率,警示杠杆短期上涨过快的风险,2004-2008年我国居民部门宏观杠杆率稳定在17%-19%,2009年以来大幅提升至23.7%,此后逐年稳步攀升,2014年上升至36.4%。17年就到了50%。

  中国传统观念支撑下一直是一个高储蓄率的国家,加上国家的货币政策负利率时代长期存在,银行可以获得低成本资金,用于放贷,银行是躺着赚钱,企业和地方政府获得低成本资金用于投资,结果就是谁加杠杆谁就是赢家,得益于投资的高增长,中国经济快速强大起来,正是得益于高储蓄率,中国有效的抵御了亚洲危机和次贷危机,虽然外国一直质疑中国地方债务危机和企业高杠杆风险,但他们不了解中国高储蓄率的事实,能够让企业、地方政府和地产危机屹立不倒。前年以来,政府的金融趋势是通过居民加杠杆降低地方政府和企业高杠杆,但结果力度有点猛,市场明显出现了担忧的心里,管理层也开始出现警觉,暗示居民加杠杆太快会引发市场的风险。

  美国次贷危机之所以爆发而不可收拾,与居民杠杆太高储蓄率过低有着极大关系,高储蓄率的日本和中国受到次贷危机的冲击远低于欧美国家,因此对于储蓄率的下滑我们不可掉以轻心。

  中国50%的居民杠杆不算很高,没有必要过度的担忧,但是也不能忽视杠杆上升过快的风险,更应该警惕的是居民杠杆太过集中与地产投资与投机的风险,应该加强地产调控,建立长效的地产调控机制,打消市场和居民房子只涨不跌的预期,控制地产杠杆的增加,引导居民资金流向资本市场,从而进入实体经济,而不是所有资金围绕着地产转悠,怎么控制都要寻机进入地产市场。

关键词阅读:郭树清 消费

责任编辑:Robot RF13015
精彩推荐
加载更多
全部评论
金融界App
金融界微博
金融界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