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阳捷:莫轻言回归一二线 细揣摩一城定一策

摘要
 从近两年的数据来看,一二线城市商品住房销售面积增速已经出现了趋势性下降,特别是2017年,在全国商品住房销售面积增长了5.3%的大背景下,一二线城市商品住宅整体销售面积下降了25%,销售额下降了22%(因为房价受限,销售额走势与销售面积趋同)。

   一二线城市真的是长盛不衰吗?

  从近两年的数据来看,一二线城市商品住房销售面积增速已经出现了趋势性下降,特别是2017年,在全国商品住房销售面积增长了5.3%的大背景下,一二线城市商品住宅整体销售面积下降了25%,销售额下降了22%(因为房价受限,销售额走势与销售面积趋同)。

  从中指院统计的数据来看,一二线城市商品住宅销售面积占比也是趋于下降的。

  

  当然,这是由于调控所致。

  但是,一二线城市并非是同步的,不仅是销售,供应也是如此。

  其实,早在2014年我们就提出“四大分化”之一的“市场分化”——在近两年表现得极为充分。

01

  销售数据背后的城市分化

  今年的一二线城市可以进一步细分为若干类城市,其过去的发展阶段不同,未来的城市策略显然也是不同的。

  

  1、不抱幻想的热点城市

  京沪深的商品住宅销售面积都是趋势性下降的,2017年的销售面积甚至低于近五年市场历史低点的2014年。

  

  无疑,这是强力调控所导致的萎靡。

  决策层显然不希望京沪的楼市成为喧闹的、揪心的、争议的焦点,最好的办法当然就是打入冷宫。

  今年以来,北京、上海的调控仍十分严厉,毫无松动迹象。

  可以预见,北京共有产权住房会降低普通商品住房成交额,市场增长机会有限。上海增加自持租赁住宅,减少可售住宅用地供应,房企靠吃存粮,当然日子也就过得越发窘迫了。

  未来两市不允许也不会再现楼市火爆,京沪楼市就此列入萎靡城市队列。

  都市圈战略最终将成为京沪两市不情愿不得已的选择。

  二线热点城市中的天津和当年的四小龙,与京沪深一致,销售面积和销售额都是趋势性下降的。

  

  这些热点二线城市都是2016年以来房价暴涨、市场关注、投机盛行、调控严厉的东部城市。

  这些城市的楼市调控策略偏于“见风使舵的投机”性质,如果宏观政策有所放松,它们的楼市政策一定会放松,如果宏观政策收紧,它们也会亦步亦趋,其中也不乏打着如意小算盘、时常试图突破政策空间的城市政府。

  从趋势上看,天津、南京、厦门、合肥会因普通商品住房供应量减少、租赁住宅增加及库存下降导致成交量有所下滑;而苏州正出现供大于求、去化周期延长的情况,成交量较难超过去年。

  因此,这8个城市的销售面积和销售额预计不会超过去年,房企对这些热点城市的楼市也不必抱有太大幻想。

  2、大有机会的后发城市

  属于后发城市的有13个城市,在市场火爆的2016年中后期开始爆发,当年成交量也创下新高。

  

  但2017年成交量几乎都下降了,除了重庆。

  这些城市都具有省内的核心地位和产业人口黑洞效应,成交量理应保持持续增长,特别是2017年整体市场还在上升之时它们却集体下降,这说明仅一年多的时间就几乎完成了市场的透支,库存下降叠加调控导致成交难以持续增长。

  即便是杭州、成都、青岛,2017年销售面积仅略高于2015年,但仍远远低于2016年,广州、武汉、长沙、郑州等更多城市2017年销售面积甚至还不如大规模救市的2015年。

  有意思的是重庆,其销售量巨大,在2017年已经达到顶峰,遥遥领先于成都、武汉。

  从13个后发城市整体供应比去年增长17%来看,今年它们的整体成交量还是有可能超过去年的,毕竟去年不少城市因为供应不足导致成交落差。

  如果供应能够增加,这些不遗余力吸引人口的城市还会获得成交量的增长,在这些城市该拿的土地还是要拿。

  

  3、值得关注的苏醒城市

  虽然央行的大水漫灌已经退潮,热点城市接二连三进入调控,但苏醒二线城市却逆势而上,大多数城市销售面积和销售额都比2016年有所增长。

  

  比较有意思的是东北4个二线城市似乎都开始苏醒了,2016年、2017年的销售面积均有所增长,过去的坚守开始有了回报。

  但这是否就意味着这些东北重镇起死回生、重新具有投资价值了呢?

  尽管这些城市可能依然留不住更多的人,但相比东北其它城市,其核心地位依然是具有战略价值的。

  若单论销售面积,沈阳的上千万平米、长春与哈尔滨的600-900万平米其实也丝毫不弱于南京、苏州、无锡、合肥、南昌等市。

  石家庄、太原、贵阳也终于苏醒,随着城市发展的加快,预计今年三市成交量将继续攀升,有望超过去年。

  虽然昆明错失2016-2017年的大好形势,但每年超过500万平米的销售额始终稳定,这也令很多城市望尘莫及。

  

  4、谨慎观察的无感城市

  “任尔大浪滔天,我自岿然不动”——这恰恰是这两个无感城市的直面写照,但侧光之下,未必是市场的真实反映。

  

  仅仅看住宅和土地成交量数据做出一些预判,显然是远远不够的。

  当我们再进一步仔细研究土地出让金50强城市的时候,两厢印证,我们的结论或许会强化,或许会被修正。

  02

  土地出让背后的城市分化

  土地出让金越多的城市,显然未来城市发展的动能越强、改善的空间越大、发展的机会越多。

  近两年,加速发展型的7个城市土地出让金均增长30%以上,大多属于前述的苏醒城市,显示了调控的挤压效应。

  

  贵阳、昆明土地市场逐渐苏醒,供应量与地价均加速上扬,将为两市带来新的机会,在热点城市调控不放松的大背景下,预计今年两市调控相对温和,销售量将继续攀升,有望超过去年。

  

  杭州、武汉既是后发城市,又是土地出让金大幅上涨城市, 2017年均收获了巨量的土地出让金,且均相当于2015年的一倍多,未来城市建设发展潜力无限,环境面貌日新月异,民生工程舍得投入,还会吸引更多的人口加入,对于房地产来说想象的空间更大。

  值得一提的是东北重镇,其土地出让面积几乎都在减少,而楼面地价都在2017年大幅攀升,沈阳甚至地价翻番。

  

  这或许意味着经历了以“减供应、涨房价”为核心的去库存之后,这些城市的楼市开始回暖。

  地价的上涨势必带来房价上涨压力,如果限价令在这些城市的执行有所放松,就会带来“追涨杀跌”的投资逻辑。

  近两年,郑州、西安土地出让金增幅均在15%以上,结合中心城市发展定位,未来几年土地出让金还会保持较高速度的增长,房企将会趋之若鹜,市场开放与规范将随之逐步提升,这对外来大型房企无疑是重大利好。

  

  去年有7个城市土地供应面积恢复性增长,合计增长38%,预示着今年这些城市住宅销售也将恢复性增长。

  

  石家庄、太原近两年土地供应增加、地价上涨,也预示着未来市场仍有潜力。

  

  重庆、成都土地出让金继续增长,动辄数百、上千万的供应面积,依然是市场中不容忽视的大蛋糕。

  

  特别是重庆,供应量远超成交量,显示着重庆库存极大,也预示着未来重庆还有可能创造销量新高。

  

  南京、苏州、天津土地出让金随着调控而有所收敛,显示政府紧跟“房住不炒”方针,可以预期未来楼市成交量将趋于平稳,与前述热点销售走势判断基本一致。

  

  广州颇有意思,终于改变逆势行情,在土地供应小幅度、恢复性增长的情况下,地价大幅升高,土地出让金跃升为千亿大户。

  与此同时,广州还在大量吸收人口, 2016年常住人口净增54万人,打破了过去多年常住人口年均净增长仅为9万、增长率仅为0.6%左右的状态,未来规划年均增长30万,这意味着其供求关系开始转向失衡并让房价承受更大压力。

  

  京沪深就不用说了,不管收了多少土地出让金,都不会再过度依赖土地财政,该怎么调控还怎么调控,想怎么打压楼市就怎么打压楼市。

  

  北京、上海都希望减少人口增长,都不想增加供地。

  近几年,两市土地供应趋势是逐年下降的,前年的北京为了不出地王就暂停供地,去年的上海大力推行租赁住宅,可售住宅用地也相应减少了。

  

  京沪GDP增速已经多年殿后,不唯经济发展论,稳定压倒一切,现在更是以政治正确为价值取向。

  深圳与京沪的唯一区别就是,深圳还想发展、还在吸引人口,对于楼市的态度与京沪还是有理念上的不同。

  深圳是一个矛盾的城市,既没有新增土地可供,却又在着力吸引人口,规划到2020年人口规模达到1480万人,比公布的现有常住人口数净增227万人,这显然会制造新的供需矛盾。

  深圳唯一的发展机会在于扩市。

  也许深圳想依托人口扩张倒逼城市扩张,最终让深圳扩大版图的愿望得以实现,继续领跑城市发展理念与实践的创新。

  

  剩下的就是不温不火型的城市了,即便经历了2016-2017年的大水漫灌,似乎也没有长出更大的火树银花,土地财政并没有多出几个钱。

  

  市场分化已成为现实,如果现在笼统地说回归一二线城市,显然是不合时宜了。

  03

  城市分化背后的布局逻辑

  即便是把土地出让金数据加上去,也难以一窥城市全貌。

  事实上,我们还需要综合考虑城市发展规划、经济能量、产业结构、人口流动,特别是主政领导的发展理念和推动力。

  空降到武汉、成都、杭州等城市的敢为敢担当的主政官员,以及国家层面组织的大型国际会议、国际运动盛事带给这些城市的发展机遇,其实都是中央在推动城市发展理念落地。

  城市发展在比拼速度,速度仍然取决于主政官员对新时代发展观的理解和坚持,也囿于国家战略的调整和战略重心的转移。

  当河北省宣布举全省之力打造雄安新区,也就意味着包括石家庄在内的省内城市发展将会缓一缓了。

  对于加快发展型和持续增长型城市,毫无疑问需要加大投入,在房地产整体大势趋于平稳、增长不再的大背景下,这些城市继续带来增长红利,就如同过去房企分享了房地产市场增长的红利一样。

  而紧跟调控型城市已出现向下趋势,意味着这些城市已经在有意无意地控制市场的过快发展,尽管这些城市都是最好的发展大本营,但如果它们继续控制甚至减少土地供应,房企在这些城市的发展速度就会受限,与其沉迷其中,不如把这里当作品牌阵地适度发展,更多选择在其周边下沉,以获得更快更大的发展机会。

  虽然后发苏醒型城市的土地出让金增幅均在15%以上,却也不能一概而论,如西宁、长春这样的城市,容量偏小、区域偏远、增量不高,规模不足的房企显然不适宜过早进入。

  广州身处粤港澳大湾区,如不奋起直追,虽不至失去领衔地位,却有可能拖累区域发展,如今幡然醒悟,确立了大规模引进人口策略,大幅增收土地出让金,城市发展势必扩容,且以轨道交通引领都市圈发展,规划轨道交通总里程将达2000公里,接近东京都市圈,长期机会看好。

  京沪深其实早已不是一个阵营,京沪不会也无法再依赖房地产,深圳无力也不能再依赖房地产,驻扎在此的房企已不具有居高临下的战略地位,除了金融信息资源仍然丰富之外,对于房企的未来似乎仅具象征意义,作为规模房企总部基地仍有必要,作为城市公司业绩增长点已无可能。

  

  城市数据分析只能为我们描述一个轮廓,但是没有这个轮廓,我们对于城市的中期走势、进入时机、投资力度、优先次序都会缺少判断,也就很难把越来越紧缺的资金花在刀刃上。

  所有的数据都在那里,关键是用逻辑来做判断,化繁为简、去粗取精,做到一城一策,才能避免掉入萎靡城市或无感城市的陷阱。

  过去我们说过,“固守在一二线城市是难以获得业绩增长的”,这是相对三四线城市而言。

  当然,一二线城市同样也是分化的,进军成都、重庆、武汉的房企都获得了巨量的市场增长机会,但固守在京沪深与厦门、天津、南京、石家庄这样的城市恐怕就难以获得业绩的增长。

  在行业集中度越来越高、大房企越跑越快的大背景下,与其固守业绩很难增长的城市,当然不如把有限的资金投入到那些发展更快的城市。

  房企在比拼速度,房企内部的各城市公司同样也在比拼速度。

  比拼速度,本质上就是比拼资源配置效率,谁能更好地理解城市发展逻辑,谁就能争取总部更多的资源保障。

  城市分化不仅带来调控的一城一策、因城施策,同样也带来房企的一城一策、因城施策,唯有把握城市发展的优先顺序,投资才会最富效率,加速奔跑才能得以实现。

  落到具体的城市,市场研判往往聚焦城市空间、市场规模、竞品数量,但其实我们应当更多关注的是,房企在城市中的市场份额,以及怎样的产品竞争力才能获得更大的市场份额。

  哪怕是在三四线城市,你都要做到第一名,并且占有城市市场份额的15%以上,才是城市集中度的最高目标。

  只有获得更多的市场份额,并在更多城市获得排名前列的市场份额,企业才是真正具有竞争力的。

  市场研究给了我们一个方向,不知大势、无以为路,但企业最终还是靠竞争,你不仅能预判大势,而且能彪悍地虎口夺食,才能用业绩证明企业的正确判断。

关键词阅读:一线 城市 房价

责任编辑:Robot RF13015
精彩推荐
加载更多
全部评论
金融界App
金融界微博
金融界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