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兆华:监管“红线”下调 调出了什么?

摘要
120%~150%,贷款拨备率由2.5%调整为1.5%~2.5%。监管新政一出,即刻引发银行股的全线飘红。监管“红线”下调,究竟调出了什么,让银行股如此“亢奋”。

  2月28日银监会下发2018年第7号《关于调整商业银行贷款损失准备监管要求的通知》,下调商业银行贷款拨备率和拨备覆盖率的监管“红线”:拨备覆盖率由150%调整为120%~150%,贷款拨备率由2.5%调整为1.5%~2.5%。监管新政一出,即刻引发银行股的全线飘红。监管“红线”下调,究竟调出了什么,让银行股如此“亢奋”。

  一、为什么下调银行监管红线?

  此项监管政策推出,对改善银行企业经营,支持实体经济,无疑释放出更加积极的信号。监管层做出这一政策调整,或基于以下考虑:

  一是国内宏观经济趋于平稳。目前国内宏观经济平稳,进入结构调整周期。2017年全年GDP增长6.9%,2018年全年GDP目标定位6.5%左右。银行不良拨备率达到181%,远远超过国际监管水平。在此背景下,银监会结合国家经济情况,做出切合实际的监管政策调整,为商业银行持续经营和修生养息预留出时间窗口。

  二是金融市场整顿初见成效。去年以来,金融市场乱象整治初见成效,长期集聚的市场风险、金融隐患得到释放和控制。金融“去杠杆”和表外业务转表内,加大了银行信贷资金并表压力;而下调贷款损失准备金监管比率,可在分子(贷款损失准备)保持不变的情况下,做大分母(全部贷款总额)底数;释放出更多的信贷资金规模,支持实体经济发展。

  三是银行企业面临双重压力。当前经济结构调整,金融市场整顿双期叠加,银行和企业面临着更加严峻挑战。一方面,金融风险的充分披露,不良贷款拨备计提越来越多,银行利润增长的压力也越来越大;另一方面,不良拨备率监管“红线”居高不下,又间接抑制了信贷资源的运用,企业融资和银行并表捉襟见肘。

  二、监管红线下调,调出了什么?

  调整贷款损失拨备的监管政策,对优化银行资产结构,改善企业融资环境,具有典型的正向激励作用。此番监管政策“红线”下调,究竟会调出什么呢?

  一是调出银行利润,有利于增收节支。对大多数监管达标银行来说,下调贷款损失准备监管指标比率意味着银行可少计提不良贷款损失拨备,增加银行的经营利润,缓解因净息差缩小而产生的利润挤压。而“不能将少计提贷款损失准备而节约的支出用于降低信贷成本率”的监管要求,又间接降低中小企业的融资成本压力。

  二是调出不良贷款,有利于审慎经营。监管部门提出了“当年处置不良贷款总额同比不得减少”的附加条件;对真实反映不良资产质量银行,给予监管比率政策性倾斜;对资产质量分类不准的银行,适当提高监管指标比率,这些监管政策的变化,鼓励银行充分披露银行不良资产,真实反映资产质量“家底”,增强不良贷款核销的主动性,可避免银行掩盖不良贷款,人为“调节”利润。

  三是调出信贷规模,有利于企业融资。支持实体企业是监管指标调整下的“潜台词”。不良拨备监管比率降低,有利于银行资产负债结构优化,提高资本充足率;释放出更多信贷规模,支持实体企业发展。

  四是调出经营活力,有利于精准监管。鉴于商业银行规模、区域、经营质量的差异性,银监会调整贷款损失准备监管标准,没有采取“一刀切”的普遍性下调,而是提出“同质同类”、“一行一策”的具体要求,结合现场监管、风险排查确定监管标准,且权限下放省级监管局,区域金融活力将会更加增强,金融监管更加精准。

  银监会贷款损失拨备的监管“红线”下调,对银行、企业来说,无疑会释放出巨大的监管“红利”;其调整效果如何还有待市场检验。

关键词阅读:监管

精彩推荐
加载更多
全部评论
金融界App
金融界微博
金融界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