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太辉:我国Fintech发展演进的综合分析框架 【下】

摘要
研究发现,Fintech没有改变金融体系在支付结算、资金融通、财富管理、风险管理等方面的功能属性,但改善了金融体系在这些方面的功能表现。

  摘要:本文在系统梳理我国Fintech主要业态功能属性的基础上,结合我国当前的金融制度环境以及Fintech业态的发展实践,构建了我国Fintech发展演进的综合分析框架,深入分析了我国Fintech发展的驱动因素及其影响机制,并对其未来发展前景进行了研判。研究发现,Fintech没有改变金融体系在支付结算、资金融通、财富管理、风险管理等方面的功能属性,但改善了金融体系在这些方面的功能表现;近年来我国Fintech快速发展是“四轮驱动”(四个因素驱动)的结果:信息科技发展的技术支持、Fintech企业的监管规避、实体经济的金融需求发展以及传统金融体系的金融供给不足。未来我国Fintech的发展既离不开科技创新推动提高金融功能效率,也取决于传统金融体系的市场化改革进程及其对金融供需缺口的缓解程度,还受制于相关市场主体的风险管控能力。

  关键词:金融科技;互联网金融;金融功能;金融发展

  朱太辉,经济学博士,中国银监会政策研究局,亚太未来金融研究院学术成员。本文为作者的学术思考,不代表所在单位观点。

  (本文选自《金融监管研究》2018年第1期,已获得刊发授权)

  四、Fintech未来的发展前景

  依照上述“四轮驱动”分析框架,我国Fintech的未来发展既离不开科技创新推动的金融功能表现提升,也取决于传统金融体系的市场化改革进程及其对金融供需缺口的缓解,还受制于Fintech体系的风险管控能力和金融监管的强化完善。

  1

  金融功效发挥决定了Fintech发展的演进进程

  Fintech创新的主要是产品服务、业务技术和经营模式,并没有改变金融体系现有的功能属性,其对金融体系的影响路径是演进式的(evolutionary),而不是革命式的(revolutionary)(朱太辉和陈璐,2016),在未来一段时间还难以对现有金融体系产生颠覆性的影响。

  在Fintech发展及其对金融体系的改造进程中,演进的速度和节奏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新兴技术与金融业务的融合程度,以及这种融合发展对金融功效的改善程度。前文的分析表明,Fintech并没有改变金融体系的功能属性,但改善了金融体系的功能发挥。P2P网络借贷、阿里小贷、互联网投资理财、股权众筹等基于互联网通信、大数据分析、云计算、人工智能等信息科技创新了金融业务运作模式和金融服务渠道,从而拓宽了金融服务的覆盖范围,改善了金融服务的便利程度,丰富了投资理财的配置选择,提高了储蓄者的资金收益,使得需求者和投资者具有更好的客户体验,使得金融体系的支付结算、资金融通、发现价格、财富管理、管理风险等核心功能得到了更好地发挥。如果Fintech能够在改善金融功能方面延续这样的表现,未来会更具竞争力,发展空间也会持续存在。

  2

  金融市场化改革决定了Fintech发展的市场空间

  Fintech与传统金融,既有竞争,也有互补,但更多的是互补关系。相对于传统金融体系,Fintech通过互联网和移动通信等新渠道可以弥补传统金融物理网点和基础设施的不足,覆盖范围广、交易成本低、服务效率高,涵盖了很多传统金融服务模式不愿意或者没能力服务的地区、领域和客户。与此同时,Fintech通过大数据分析、云计算等降低了传统金融服务面临的信息不对称,经营发展非常注重尾部效应、网络效应和规模效应,有助于缓解贫困地区和低收入群体金融服务的高成本支出和规模不经济(张晓朴和朱太辉,2014)。因此,当前传统金融体系在发展普惠金融上面临的“悖论”——需求方希望低成本获取金融产品和服务与供给方希望高收益提供金融产品和服务之间的矛盾(陆磊,2014),意味着Fintech未来的发展空间巨大。此外,Fintech更加注重需求导向和客户体验,具有开放、共享、平等、去中心化等特点,也是其相对于传统金融服务的竞争优势所在。

  这是将Fintech定位于“Technology+Finance”得出的结论,但Fintech还拥有另外一种模式“Finance+Technology”。随着我国金融体系市场化改革的持续推进,现有金融机构和金融市场不断提升金融服务的范围、深度和质效,Fintech发展的需求基础也将相应弱化。同时,如果未来传统金融机构与狭义的Fintech机构更多地采取竞争融合的发展策略,金融机构利用新兴信息科技改造升级业务流程、服务模式,创新产品服务,并将辅助的技术服务外包给信息科技企业,那么“Finance+Technology”就会成为Fintech和金融体系发展的主流。

  BCBS(2017)的研究认为,如果从由谁来掌握客户关系或数据接口、由谁最终来提供金融服务(存款、贷款、支付、投资咨询和风险管理等)并承担风险这两方面综合考虑,未来银行业的发展可能会出现五种情景:第一种是“更好银行”,即现有银行利用数字化和现代化的技术手段,维护客户关系和开展核心银行服务,并改进商业模式;第二种是“新银行”,即Fintech挑战者替代现有银行,现有银行在金融科技创新浪潮中受到新兴技术驱动银行(包括新设立的网络银行、大型Fintech企业建立的全面服务平台)的冲击而破产;第三种是“分散银行”,即银行与Fintech企业以合资、合作或者其他服务资源共享的方式开展合作,共同提供服务;第四种是“降级银行”,即客户关系由Fintech企业进行管理,而银行降级为在后台为Fintech企业提供产品设计、运营流程、风险管理等特定服务;第五种是“去中介化银行”,即Fintech企业通过更灵活的金融交易平台和技术让客户与服务提供商直接对接,作为中介服务者的银行不再是主要的市场参与者。

  3

  风险管控能力决定了Fintech发展的可持续性

  互联网和新兴信息科技强调快捷,而金融业强调规范;互联网强调不断创新,而金融业强调持续稳健,金融(Finance)和技术(Technology)的融合并非没有冲突。不可否认,通过大数据分析、云计算、分布式账本技术的应用等,Fintech可以促进金融机构提高资源配置效率、提升风险管理能力、降低风险集中度,从而有助于促进金融体系的稳定。但更值得关注的是,Fintech没有改变金融业务的风险属性,而且放大了金融风险的隐蔽性、传染性、广泛性和突发性。市场主体更多地运用技术创新和外包相关业务,使得信息科技风险和操作风险更加突出;信用风险、流动性风险、利率风险、声誉风险等仍然存在,但更加隐蔽,从而会放大金融的顺周期性,使得潜在的系统性和周期性风险更加复杂(朱太辉和陈璐,2016)。

  金融业是经营管理风险化的行业,金融机构和金融业态的长远发展不是取决于其一时的发展速度和盈利能力,关键在于是否具有良好的风险管控能力。当前我国Fintech(互联网金融)领域的监管体系和监管政策不断完善,互联网金融领域专项政治持续推进,金融乱象治理不断加强,Fintech要想实现的持续健康发展,Fintech企业需要在创新、效率和风险之间做好平衡,尽快解决业务简单复制、经营管理不规范不到位、野蛮竞争等问题,主动遵守监管要求,根据自身业务模式、风险属性等建立健全有效的风险管控机制。同时,Fintech行业协会也要积极制定完善自律规则和行业规范,通过行业自律弥补互联网金融企业风险管理和金融监管机构风险监管之间的空隙。

  五、结论

  本文在系统梳理我国Fintech主要业态运作机制和功能属性的基础上,结合我国当前的金融制度环境以及Fintech业态的发展实践,构建了我国Fintech发展演进的综合分析框架,深入分析了我国Fintech发展的驱动因素及其影响机制,进而对其未来发展前景进行了初步研判。

  我国Fintech的发展没有改变金融体系基本功能属性,而是改善了金融体系的功能表现。近年来,我国Fintech的发展是技术支持、监管规避、需求发展和供给不足“四轮驱动”的结果。技术方面,金融信息的数字化缓解了金融交易的信息制约,金融的交易去中介化降低了金融服务的成本,金融服务的网络化提高了金融服务的覆盖面;需求方面,居民理财需求推动了互联网投资理财的快速发展,小微企业信贷需求推动了P2P网络借贷的快速发展,创新创业的股权融资需求推动了股权众筹的快速发展;供给方面,金融抑制导致我国居民投资理财和小微企业金融服务存在较大的供需缺口,给金融科技企业留下了较大的展业空间,金融机构与实体企业的投资经营上的盈利缺口给金融科技业务发展带来了较大的盈利空间;监管上,Fintech企业的监管规避和监管套利也是重要的驱动力量。

  根据“四轮驱动”分析框架,未来我国Fintech的发展前景主要取决于以下几个方面的发展变化:新兴技术与金融业务的融合程度,以及这种融合发展带来的金融功效改善程度,进而通过客户体验对客户行为的改变情况;传统金融体系的市场化改革进展以及金融机构利用信息科技对自身经营管理的改造情况,这一方面会通过传统传统金融体系供给能力和服务质效的变化影响Fintech的市场空间,另一方面通过金融体系深度、质效和覆盖面的变化影响Fintech的需求基础;任何金融机构和金融体系的发展前景最终取决于风险管控能力,Fintech企业、行业协会和金融监管共同铸造的风险防控体系将决定Fintech发展的可持续性。总之,Fintech发展既产生了附加值和正能量,也带来了新挑战和新难题,最终结果取决于相关各方是否携手共进,趋利避害,把握好鼓励创新和防范风险的平衡。

  —END

关键词阅读:Fintech 发展演进 分析框架

责任编辑:Robot RF13015
精彩推荐
加载更多
全部评论
金融界App
金融界微博
金融界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