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奇霖:大类资产配置已到债牛时间

摘要
债券已进入牛市时间,而牛市的幅度和时长,都非常值得期待。如果考虑到新兴市场的汇率压力,QDII债基也相当具有配置价值。

  回顾2017年,全球经济呈现同步复苏之势,权益、大宗牛市,债券熊市,美元走弱而新兴市场货币升值。

  但展望2018年,资产配置的逻辑将发生逆转。核心在于此前市场对全球经济复苏过于乐观的预期,面临较大的修正压力。

  每一轮全球性经济复苏,背后都有持续加杠杆的主体。2001至2007年是发达国家加杠杆,2010年至2011年是新兴市场加杠杆。但遗憾的是,始于2016年的此轮经济复苏,我们没有看到加杠杆的身影。中国正处于去杠杆当中,而欧美家庭和非金融企业部门在资产负债表修复之后,目前也还没出现持续加杠杆的迹象。

  因此,随着补库周期结束,全球经济可能出现超预期的回落。2月官方制造业PMI大幅回落,并非春节因素足以解释,中国可能已经进入主动去库存阶段。这也意味着,根据去年资产表现来预判今年走势的线性外推逻辑,不再奏效。

  受影响最直接的权益市场,将从蓝筹切换至成长。供给侧改革、库存低位和终端需求韧性超预期,叠加金融防风险下向蓝筹抱团取暖,2017年上证50大幅跑赢中小创。

  但在2018年,融资约束对地产、基建投资的约束将硬化,而去产能的力度边际减弱,供需缺口收窄后上游行业利润增速放缓。持续调控下,地产也已进入下行周期。而上游板块和地产走弱,也会传导至金融板块。加之因高估值缺少安全边际,整体而言蓝筹面临着调整压力。

  反观中小创,当前估值较低,龙头成长股业绩继续改善,而注册制延后进一步提供了利好。

  大宗商品也随基本面走弱而进入熊市。2017年以螺纹钢为主的黑色系大宗走出了一轮波澜壮阔的牛市,国际原油同样如此,全球经济同步复苏下的供需缺口扩大是主要渠动力。

  展望2018年,中国因地产、基建等终端需求走弱,在主要经济体中率先进入主动去库存阶段,国内黑色系大宗的供需格局反转。

  国际原油同样因全球经济超预期回落、美元止跌反弹而步入下行周期。

  外汇市场同样将发生逆转,美元走强,而新兴市场国家汇率贬值。2017年美元指数大贬了9.9%,欧元区、日本的经济表现不凡,以及由此带来的货币政策常态化进程加快预期,是美元贬值主要压力,进而使新兴市场汇率被动升值。

  但目前来看,欧元区经济向好已被充分Price in,难以再有继续超预期的表现。而美联储在换帅后,市场对年内加息四次的预期也持续升温。考虑到今年美国财政政策将发力,美元指数可能已筑底,这也给去年已被动升值的新兴市场国家汇率带来压力。

  债券迎来慢牛。2017年债券市场的主导因素是监管,今年将转向经济基本面。

  历经1年半的同业去杠杆,市场对此带来的冲击已有很满的预期,但现实中金融机构套利加杠杆行为已大幅收敛,同业理财跌去大半,存单与理财套利空间已经消失,市场对监管的耐性在增强,预期与现实会存在预期差。

  以前存单是同业加杠杆的核心与源头,解杠杆时,监管政策超预期引致的流动性风险也主要由存单触发。但现在存单在供需两端都有稳定的监管:供给端,与同业负债一起核算低于三分之一比例的要求,各银行已基本满足;需求端重仓的货基已被监管,理财基金转为市值法预计将有过渡期(市场表现是佐证)。随着资产端配置的资产加快到期,金融机构对存单的依赖减弱,流动性风险会退却。

  未来只要不出现触发存单与广义基金短期快速压缩规模的监管要求,监管带来的流动性风险便是可控的,而这一点在当前的协调监管时代是完全可期的。

  基本面也正走向利好债券的方向。除了前面提到过的地产和基建投资回落外,消费对经济的支撑作用也将明显减弱。这两年增速平稳的社消,在维持经济增长过程中发挥了定海神针的作用。

  但消费繁荣的背后,纵然有消费升级的推动,也与棚改货币化安置、房价上涨后的财富效应以及信用消费有很大关系。

  

  目前来看,这三个因素都在向不利的方向转变。棚改货币化安置比例在2017年60%左右的基础上难以再大幅提高,既有三四线城市库存得以一定程度上去化后,地方政府意愿降低的主观因素,也有资金来源受限的客观因素。

  房价方面,长效机制正逐步建立,调控也没有放松的迹象,对房价的预期也已经发生改变。

  而在居民杠杆快速上升后,防止其进一步大幅提高,也是下一步的政策方向。

  消费走弱,将进一步明确经济进入去库存周期的趋势,同时也会延长库存周期的下行时间。

  债券已进入牛市时间,而牛市的幅度和时长,都非常值得期待。如果考虑到新兴市场的汇率压力,QDII债基也相当具有配置价值。

关键词阅读:大类资产配置 债牛时间

责任编辑:Robot RF13015
精彩推荐
加载更多
全部评论
金融界App
金融界微博
金融界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