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登新:从上市公司看湖北民营企业短板

摘要
我国A股市场IPO体制经历了三个不同的阶段:行政审批制、核准制及IPO常态化。其间,从中小板的推出,再到创业板的诞生,市场结构也在发生变化,每一个阶段的制度演变与进化,都会带来市场生态及受益者的巨大变化。

  ——粤浙苏是A股市场最大贡献者和受益者

  上市公司是民族企业的佼佼者;上市公司是地区经济的产业龙头或产业支撑;上市公司是地方融资、税收及GDP的最大贡献者;上市公司数量的多少,是地区经济实力的“硬指标”,它基本上不存在“水份”,因为IPO门槛高、审核严,地方政府无法介入或插手整个IPO流程。

  截止201828日,按注册地统计,全国省域A股上市公司最多的三个省分别是:广东572家,浙江417家,江苏384家,粤浙苏三省是A股市场的最大贡献者和最大受益者。此外,作为中部地区的龙头省份,湖北省仅有96家上市公司,不及广东省的1/5,也不及浙江省的1/4。其实,在2000年底之前,湖北省与粤浙苏三省的上市公司数基本相当,只是随着IPO体制及市场结构发生变化后,湖北省与粤浙苏的差距就越拉越大。

  我国A股市场IPO体制经历了三个不同的阶段:行政审批制、核准制及IPO常态化。其间,从中小板的推出,再到创业板的诞生,市场结构也在发生变化,每一个阶段的制度演变与进化,都会带来市场生态及受益者的巨大变化。

  (一)第一个阶段:行政审批制(1990-2001

  中国A股市场于1990年底开门营业,直至2000年底,其间只有全民所有制企业或集体所有制企业能够改制上市,而民营企业没有资格上市。在这一阶段,每年IPO指标都是按计划在全国范围内分配,再由各省级政府决定本省哪些企业可以优先上市,并由省政府将企业名单上报给证券监管部门审批。

  在这一阶段,IPO指标完全被国有企业垄断,不仅IPO指标在全国各省之间平均分配,而且新股上市挂牌在上交所与深交所之间也是平均分配的,你挂牌一家,我就要挂牌一家。

  因此,从1990年至2000年底,上交所与深交所每年新增挂牌的公司数量基本上是相等的,两市的上市公司总数也是绝对相等的。与此同时,湖北省与广东、浙江、江苏四省的上市公司数量也相差无几。这是我国计划经济年代“平均主义大锅饭”意识在A股市场的最后残留。

  

  (二)第二个阶段:核准制(2001-2016

  2001年开始,IPO体制从行政审批制转向核准制,IPO申请上报不再由地方政府推荐,而是改由券商保荐,这是IPO体制的重大变革。从此,地方政府退出IPO流程,并首次允许民营企业IPO2001年用友软件成功IPO,这是第一家在A股市场堂而皇之IPO的民营企业,从此A股市场向民营企业打开了IPO大门。当然,也是从这个时候开始,湖北的民营企业发展与广东、浙江、江苏等省拉开差距,而且差距越来越大。

  不过,由于原有主板IPO门槛过高,民营企业的块头很难与国有企业比拼,从2001年开始,深交所暂停AIPO业务,专心研发并推动“创业板”计划,上交所则开始独家接手所有AIPO业务,这一格局一直持续至20046月。

  2001-2003年深交所推出创业板未果的情况下,20046月深交所被迫改推了中小企业板(简称“中小板”),至此,民营企业终于拥有了自己的“专板”。

  在中小板推出前的2003年底,广东省在沪深A股上市的公司共有141家,浙江省共有63家,江苏省共有79家,湖北省共有57家,由此可见,那时的湖北省上市公司数与浙江、江苏两省基本相当、差距不大。

  但自从中小板诞生后,民营经济发达的粤浙苏三省成为最大受益者,而民营经济落后的湖北省基本上很难从中受益。尤其是2009年深交所又成功推出创业板,这为创新型企业提供了全新的历史舞台。为此,创新型经济较为发达的粤浙苏三省再次成为最大的受益者,而创新型经济欠发达的湖北省再次落后于人。

  2004年至2015年底,广东省在中小板与创业板IPO总数合计为209家,浙江省为147家,江苏省为129家,湖北省却仅有19家。这就是十年间四省民营企业发展的巨大分化与天壤之别!这是没有水份的数字,它最能代表各省民营企业的发展水平与实情。

  不过,在这十间,每当市场走势低迷,证监会就会下达“暂停IPO”的命令:

  120048月至20051月,证监会下令“暂停IPO5个月;

  220055月至20066月,证监会下令“暂停IPO13个月;

  320089月至20096月,证监会下令“暂停IPO9个月;

  4201210月至20141月,证监会下令“暂停IPO15个月;

  520157月至201511月,证监会下令“暂停IPO4个月。

  十年间证监会5次关闭A股一级市场,暂停IPO时间长达46个月,约合3.8年。这是A股市场低效、无效的最重要表现形式。如果没有这5次暂停IPO,湖北省IPO数与其他三省差距将更大。

  

  (三)第三个阶段:IPO常态化(2016-未来)

  2016年刘士余主席执掌中国证监会后,他首次明确指出:“股指稳定和融资力度不能对立,没有IPO数量的提升,资本市场一些丑恶现象难以从根本上解决,数量上去了,壳的价格不就下来了吗,还炒壳吗?”这是证监会主席首次明确对“暂停IPO”的潜规则说“不”!他第一次打破了中国股民20多年一贯制的心理预期:凡股市下跌,股民齐声叫喊“暂停IPO”,机构与媒体以大众舆论相挟持,证监会被迫下达“暂停IPO”的行政命令。这是一种市场潜规则、恶规则的“死循环”,似乎无人能改变,股民已形成了一种强大的心理预期。

  然而,我们必须敬佩并感谢刘士余主席,是他第一次打破了“暂停IPO”的股市潜规则,这是需要巨大的改革勇气、魄力与智慧的。由此可以断定:中国证监会再也不会轻率而随意关闭A股一级市场。在我国香港及国外股市,当严重金融危机爆发时,它们也只会短暂地关闭二级市场,而不会刻意关闭一级市场。在这一点上,A股市场终于可以与国际惯例接轨了。

  更令人振奋的是:从201611月开始,AIPO核准每月从两批改为四批,月均IPO家数维持在30家以上。这不仅是一种全新的IPO节奏,更是IPO审核体制的重要变革。这就是所谓的“IPO常态化”,即IPO节奏不再因市场涨跌而受到直接行政管制。这不亚于一场IPO体制的革命,它也是证监会承诺不再干预IPO节奏之后的又一重大进步举措。

  与此同时,IPO审核重心从对发行人投资价值的实质性判断,转向对发行人IPO材料信息的合规性、真实性、完整性的审核,从而淡化实质性判断,给投资者还原一个真实可信的IPO材料及招股说明书。这才是投资者最需要的投资决策依据。这才是IPO审核的反璞归真!

  IPO审核不再是“海选”机制的“选美”,而是变成更加高效的IPO信息打假,这也使得IPO审核效率大幅提升:原先IPO排队时间一般需要3年,现在仅需要一年半左右。这极大地降低了企业IPO排队的巨大时间成本及不确定性,这是对IPO申请企业的最大尊重和保护。

  IPO常态化的两年(2016-2017)中,过去令人头痛的IPO“堰塞湖”问题迎刃而解,IPO排队时间大幅缩短,IPO审核通过率不再是过去90%左右的标准水平线,今天的IPO审核通过率开始出现双向波动,IPO大浪淘沙、优胜劣汰的机制也开始发挥作用,真正有实力的企业都可以上市,尤其是创新型中小企业也拥有了平等的IPO机会。这才是IPO常态化后的一种正常市场现象。

  很显然,在IPO常态化的市场环境下,民营经济发达的广东、浙江、江苏三省又成为了最大赢家。仅仅2016-2017这两年,广东省在沪深两市新增上市公司共计150家,浙江省新增上市公司120家,江苏省新增上市公司108家,而湖北省新增上市公司仅为11家,不及前三省的1/10。这是省域之间民营经济差距的进一步扩大,这一数字应该是最能反映不同省域民营企业发展水平的“硬指标”,这就是真真切切的地区差距。

  

  众所周知,经济越发达的地区,上市公司就越多;反过来,上市公司越多的地区,它就越能支配更多的社会资源,例如,人才、资金、市场等。这种马太效应也会放大地区之间的差距,因为上市公司越多的地区,可能为地方经济带来更多的产业支撑、就业支持、GDP及税收贡献。这是一种正向良性循环,强者恒强。从表3可见,2014-2016年三年间,广东上市公司从深交所A股募资额总计高达4595亿元,相当于湖北省的7倍多;浙江和江苏两省上市公司从深交所A股募资分别高达2448亿元和2187亿元,相当于湖北省的4倍和3倍多。事实上,广东、浙江、江苏是中国民营经济最发达的地区,它们不仅为中国股市提供了大量优质的上市资源,同时,它们也是中国股市乃至整个资本市场的最大受益者。因此,经济越发达的地区,贡献率与受益面也就越大。相反,像湖北省或民营经济较落后的省份,就很难有太多的民营企业上市,也就无法从中国资本市场获得更大益处。这也是一种资源分配的不均衡,但它遵从的却是“优胜劣汰”的市场规律。

关键词阅读:上市公司 湖北民营企业短板

责任编辑:Robot RF13015
精彩推荐
加载更多
全部评论
金融界App
金融界微博
金融界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