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布穷:特朗普为什么不挽留耶伦?

  [摘要] 正是这种“技术性官僚”的定位与坚持,使耶伦无法获得连任提名更具必然性。

  美联储主席耶伦离任的戏剧性首先在于,她最初不被看好,但四年过去,她的表现可圈可点。更大的戏剧性则在于,尽管获得大量点赞,美国总统特朗普并没有对美联储百年历史上唯一的女性掌门人手下留情,拒绝提名耶伦连任,也让后者成为美联储近40年历史中第一个没有被总统要求连任的美联储主席。

  学院派管理风格的耶伦,一向缺少传奇色彩和光环。有些出乎意料的离任,使她身上的戏剧性在最后关头突然暴涨。很可能正是因为这个原因,耶伦获得了大量同情分,包括在中国。在诸多《再见耶伦》《耶伦这四年》这类标题的文章中,对耶伦四年来工作的溢美之辞随处可见。

  戏剧性带来的同情经常会导致评估变形。耶伦的工作,不能说不出色。全球市场咨询集团高级市场的一位策略师曾这样评价耶伦:“除了A,我想不出她的任期可以有别的评分。”但是,给出A评分的依据,比如“提供了延续性、稳定而且清晰的领导,没有政治偏向,而且非常有效率。在她任职期间,经济持续扩张、通胀水平稳定、美元走势相对平稳、而且达到充分就业。”这些工作业绩,恐怕仍然是一种技术性的合格或优秀。

  正是这种“技术性官僚”的定位与坚持,使耶伦无法获得连任提名更具必然性。确实,也许换近30年来的任何一位美国总统,耶伦的连任都不是问题。毕竟美联储主席任命有过跨越党派立场的先例,而耶伦的表现又没有太多可指摘之处。

  但是她遇到的是特朗普。从特朗普上任以来的表现来看,暂时不考虑对他很多行为的价值判断,至少特朗普想要做的,是一个兼具颠覆性和开创性的美国总统。这种类型的总统,首先要的,不会是奥巴马或小布什可以接受的“合格技术官僚”,而是要能指挥得动、贯彻到底的人选。学院派或者说书呆子气的耶伦,即使不考虑党派因素,也不是合适人选。

  耶伦四年任期内的绩效以及未能连任的意外性,多少是有些被高估的。但是,耶伦对中国的价值,并未随着她失去美联储主席的身份而消失。

  在金融媒体经常报道的利率决策之外,耶伦对劳动力技能升级、包容性增长等关乎劳动力个体命运的课题非常关心,也乐于通过和普通人交流获得一手信息,为政策制定提供指引。很多人把耶伦的这些关注点,解读为“充满温情”。但是,劳动力技能升级、包容性增长并不是情怀议题,而是严肃的经济学议题,更是政治经济学。

  尤其对中国来说,以劳动力个体为关注主体,正在也理应成为新时代发展理念的基础。中国经济发展在行业、区域甚至代际的不均衡性,一直是发展主义下的隐忧。竞争与协作的视角,更多集中于行业与区域如夕阳产业、农村、东北,而缺少基于“人”的发展视角。在本质上,某个区域、产业不是发展的终极目的,发展的终极目的是人。从这一点来说,倒不妨充满温情地怀念一番耶伦。

  (作者系财经专栏作家)

关键词阅读:特朗普 技能升级 美联储主席 耶伦这四年 再见耶伦

精彩推荐
加载更多
全部评论
金融界App
金融界微博
金融界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