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文豪:究竟是金融创新 还是“金融乱象”?

摘要
2016年四季度,本轮金融监管正式启动。2017年3月份,对银行业的监管风暴正式拉开帷幕。最近几个月以来的监管动向和政策似乎表明,一年来对金融领域的强监管仅仅是个开始,真正的大戏还在后头。

  2016年四季度,本轮金融监管正式启动。2017年3月份,对银行业的监管风暴正式拉开帷幕。最近几个月以来的监管动向和政策似乎表明,一年来对金融领域的强监管仅仅是个开始,真正的大戏还在后头。笔者在参阅有关人士对此轮监管认识的基础上,重点围绕去嵌套、去通道、去杠杆和去链条,重点围绕金融支持实体经济,重点围绕民生银行的应对策略等问题,谈点个人的不成熟看法。

  一、所谓嵌套、通道、杠杆和链条因何而来?

  1.源于央行对合意贷款规模的引导和控制。2008年金融危机,民间经常诟病的“4万亿”刺激出台,2009年和2010年信贷扩张过速。合意贷款规模就是央行为引导商业银行控制贷款规模而提出的。因此,在表内贷款规模受限的情况下,商业银行把资产放到了表外。

  2.源于表内贷款对资本金的占用。对商业银行来讲,资本金十分宝贵。表外资产、表表外资产在不占用风险资本或者很少占用风险资本的情况下,还能为商业银行创造不菲中间业务收入。

  3.源于部分商业银行规避信贷资产投向。近几年来,为引导金融资源更好服务于我国经济转型升级,更好服务于实体经济,监管部门对于商业银行向“两高一剩”或者房地产等行业领域的信贷投放是限制的。但是,作为市场化的金融机构,商业银行对风险的判断显然有自己的看法和选择,而且这些看法和选择未必是错误的。

  4.最主要的是源于货币供给不足。市面上绝大多数人士认为,我国货币近些年是超发的。这种观点,其实并没有经过严格深刻的论证与逻辑推导,大家都是凭感觉,以讹传讹!笔者认为,2013年以来,我国的货币供给是不足的(正常的货币供应变成了滴灌、定向降准、各种麻辣粉酸辣粉!2013年有一次钱荒、2015年有一次股灾!本质都是因为货币供应不足造成的)。正是因为货币供给不足,才导致了所谓的嵌套、通道、杠杆和链条产生。被监管部门诟病很深的增长迅猛的同业存单业务,其实就是因为货币供给不足被“逼”出来的。

  5.最根本的是源于我国经济强劲的内生增长动力。市场经济主体,无论是企业,居民,还是政府部门,对金融工具和价格的选择是理性的。正是因为对我国经济和本领域投资的良好预期,市场主体根据边际收益等于边际成本原则,最后才用上了通过所谓的加通道、加杠杆和加链条才融到的相对价格略高的资金。显然,如果货币供应充足的话,这些所谓的嵌套、通道、杠杆和链条就没有必要存在、就没有存在的土壤,资金成本当然也更低一些。

  二、嵌套、通道、杠杆和链条等,究竟是“金融创新”还是“金融乱象”?

  6.从金融支持实体经济的质效来看,定义为“金融乱象”可能是不合适的。说是金融领域的“沉疴”,当然更不合适。19大报告认为,五年来,我国经济建设取得了非凡成就。稍有常识的人都明白,通过嵌套、通道、杠杆或者链条,90%以上的资金实际都进入到了实体经济领域。所谓的空转套利不是不存在,但是占比极少极少。

  7.从商业银行自身五年来的发展进步看,尤其是从商业银行近几年不良资产率变化的轨迹来看,定义为“金融乱象”显然是不合适的,定义为“沉疴”也是不合适的。浦发银行成都分行这种乱象,并不代表全局。这些所谓的嵌套、通道、杠杆和链条,其实是一种市场化的风险转移和分散机制。

  8.商业银行,尤其是股份制银行和城商行,加通道,加杠杆,加链条等,是不得已而为之。在过去的五年,如果没有金融机构加嵌套、加通道、加杠杆、加链条,如果没有这些金融创新,很难想象今天的经济和金融市场是个什么状况!这些所谓的嵌套、通道、杠杆和链条,其实是我国金融市场化的重要探索,是我国利率市场化的重要过程,是我国金融深化的重要体现。

  9.近几年来,我国商业银行这些金融创新成功的突破了巴塞尔协议对发展中国家金融机构发展的限制。其实,巴塞尔协议就是先发国家对后发国家的金融机构定制的一个紧箍咒。这个紧箍咒严重削弱发展中国家的资本复制和积累能力。我国最近几年的金融创新实际是把巴塞尔协议巧妙突破了。

  10.不能否认,正如银监会郭树清主席在人民日报访谈中所言,部分商业银行和非银行金融机构在某些具体经营管理环节确实存在一些问题。例如,某些套利行为确实是存在的;某些民间金融机构存在非法行为。但是,应该看到,这些都是发展中的问题。应该都算“十个指头中的小指头”。而且,单就套利而言,这本身就是典型的市场行为。有市场必有套利。无套利,不市场。有套利才有市场的均衡。

  三、当前废掉这些所谓的嵌套、通道、杠杆和链条会带来什么严重后果?

  11.首先假设一个前提:中国经济有巨大韧性,中国经济稳步向好,全社会的融资规模增速稳步抬升。在这个前提下,融资需求不仅存在,而且是相比此前年度更旺盛的存在。如果废掉这些嵌套、通道、杠杆和链条,这些旺盛的融资新需求如何对接?过往的融资需求如何承接?

  12.废掉这些所谓的嵌套、通道,杠杆和链条,货币乘数会下降,从而货币总供给会下降。与此同时,经济还在增长,货币需求仍在增长,这会导致通缩。通缩对任何一个经济体来讲,都是不可承受之重。

  13.废掉这些所谓的嵌套、通道,杠杆和链条,必然要求与此同时加大基础货币供应量。这是一个简单的乘数与被乘数的关系。3×6=6×3=18。乘数由6变成3,那意味着被乘数必须由3变成6。更何况这个18是上一年度的货币需求量呢,按照正常的经济增长,货币需求本年度可能需要19.2。基础货币供应量增加对经济社会稳定性的冲击,其量能、不确定性以及不可控性要远远大于派生货币。

  14.废掉这些嵌套、通道,杠杆和链条,会推升全社会资金成本。显然,这与监管部门的主观愿望南辕北辙。如果没有这些嵌套、通道、杠杆和链条,而市场主体还能拿到钱、融到资的话,那市场主体为什么还需要通过嵌套、通道、杠杆和链条去融资呢!市场主体都是理性的。毫无疑问,废掉这些嵌套、通道、杠杆和链条,市场主体要么拿不到钱,要么必须以更高的资金成本融资。

  15.表外资产转向表内,占用资本金。预计2018年一季度开始,就有商业银行谋求增资扩股。毋庸置疑,商业银行的增资扩股耗用社会资本,会推升全社会的资金成本。不能因为表内贷款利率低于表外资产费率,就认定表内贷款成本低廉。若把表内贷款耗用的社会资金成本考虑进去,表外资金的社会总成本未必高于表内贷款。

  16.在目前仍相当孱弱的A股市场开启上市银行动辄千亿的融资大潮,曾经的股灾必将又一次降临。这恐怕又是A股市场不可承受之重。当然,这也是广大中小投资者的不可承受之重。A股的股灾对于有融资需求的市场主体来讲,就是资金成本的大幅度抬升。

  四、“四万亿”究竟对不对?货币供应竟是不是“超发”?

  17.事非经过不知难。如果当时没有所谓的“4万亿”,现在我国经济在哪?当时是否还有别的更好的选择?以高铁、地铁组网为代表的基础设施建设“大跃进”,对我国全社会经济运行成本,究竟是弊大于利呢,还是利大于弊?当时所谓的“4万亿”,对于中国一举超越日本,并在随后几年迅速壮大成为大约相当于3个日本经济体的全球第二大经济体,究竟是利大于弊呢,还是弊大于利?

  18.反观同时期的欧、美、日,有哪一个主体奉行了紧缩?它们所谓的量化宽松都几轮了?它们为什么又不能奉行紧缩政策?今天欧、美、日的经济复苏甚至渐趋繁荣,是源于过去近十年来的财政与货币宽松政策呢,还是紧缩政策?

  19.如果过去近十年,我国起初奉行的宽货币、严监管政策能够一以贯之,不搞所谓的“滴灌”、“定向降准”、“精准调控”……还有现在的经济金融“困局”吗?所谓的“经济新常态”、“L型”是否真的存在?嵌套、通道、杠杆和链条等所谓的“金融乱象”是否还有存在的必要,是否还有存在的土壤?在所谓的“滴灌”、“定向调控”背景下,如果没有这些金融工具创新存在,还有我国经济自2016年四季度以来的复苏以及稳中向好吗?

  20.过去的五年,经济增长每年大约7%。按照常识,每年的货币供应不能低于7%。总不能经济增长了,财富增加了,货币供应不同比增加吧?

  21.我国正处于要素和产品市场化、资产资本证券化的大潮中。想想看,如果不能保证足够的货币供应,要素和产品的市场化如何推进?资产资本的证券化如何开展?

  22.我国正处于城市化大潮中期,社会生产和生活方式正在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以地产和房产抵质押为基础的信用创造究竟需要多少货币供应跟上?

  23.外贸顺差连年增长,中国不仅为自己创造财富,也在为世界创造和积累财富。这些新的财富,不通过发行人民币来融通,难道还需要发行美元来融通吗?等着剪羊毛?

  24.那些质问和指斥中国“货币超发”的观点,究竟有什么理论或者依据支撑?反正笔者至今没有发现。笔者认为,可能是这些专家或者学者觉得中国的货币供应数字大,m2由改革开放初期的几千亿增长到了现在的160多万亿,因为“数字大”,就觉得中国货币超发了。我国m2的增长是被动的,是因为实体经济增长内生的货币需求拉动的,不是“印的”。

  五、房地产究竟是不是第一实体经济?究竟什么叫实体经济?

  25.房地产不仅是支柱产业,房地产是枢纽产业,是平台产业。所有现代国家的产业结构,房地产都是中流砥柱。房地产是所有国家大资本的主要载体,是引领价值和分配剩余价值的旗手和主要参与者。

  26.当代中国的两大主题是:工业化和城市化工业化与城市化之间是辩证矛盾关系,二者互为依托,相反相成,共同统一于中国现代化进程。城市化的核心就是房地产市场的大发展。

  27.中国房地产投资开发与各地方的软硬件基础设施建设,是一枚硬币的两面,二者互为依托,互相背书,共同统一于中国城市化进程。没有房地产市场的稳步发展,就没有中国各地方基础设施建设的推动与进步。2017年,全国土地出让收入大约5.2万亿。没有土地出让收入或者没有基于土地收入背书的各类投融资金支持,地方政府开展各类软硬件基础设施建设的财力和资金从何而来?

  28.没有各地方软硬件基础设施建设的大投入大发展,没有商业用地和住宅用地对工业用地和仓储用地等的补贴,就没有中国制造的低成本,就没有中国制造在世界上的“横行霸道”,中国工业化就不可能在西方列强支配的国际经济金融体系下完成“逆袭”

  29.中国的城镇化率约58%,实际城市化率不到43%。城市化进程不可逆。中国城市化刚刚迈入中盘,14亿人口的城市化洪流,波澜壮阔。中国房地产市场至少还有20年大发展的战略机遇期。

  30.土地金融是中国向现代国家转型所必须的构建信用、积累信用和扩张信用的唯一载体。这个历史阶段可以加速,但无法超越。

  31.土地财政和土地金融是中国过去近40年改革开放和经济大发展的主要投融资框架。没有土地财政和土地金融,中国大投资无从谈起。

  32.中国道路的核心是:土地国家所有制。1952年的土改、1982年的宪法规定和1998年的房改,使中国拥有了独立的信用货币创造权。未来若干年内,土地是中国国家信用的支点

  33.放眼当今世界,发展中国家只有中国因为彻底实现土地国有制从而有资格、有能力、有条件通过积累和扩张土地信用,通过土地财政和土地金融实现国家现代化。

  34.展望未来十年,因为我们全社会的信用积累远远不够,资本市场尤其是股票市场在中国投融资格局中总体仍属不堪大用,直接融资在中国投融资格局中总体仍属不堪大用!资本市场仍然没有可能超越土地财政土地金融而担当中国投融资主框架的龙骨。投资银行仍然没有可能超越商业银行担当中国投融资的主要角色。

  35.中国的工业化正面临转型升级,中国的城市化刚刚进入中盘,中国房地产市场的真正发展也才仅仅15年,中国基建大投资的周期远未结束,中国固定资产大投资的周期远未结束。紧紧扭住城市化和工业化,中国商业银行还有20年大发展的战略机遇期。

  36.在新的形势下,需要全面正确理解实体经济的内涵与外延。在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由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与落后的社会生产力之间的矛盾转变为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追求与不平衡不充分发展之间的矛盾这样一个大背景下,实体经济的内容实际已经发生巨大变化。

  37.我国原来的实体经济总体是“不足”,现在,实体经济的总体要求是“更好”。曾经是只要产品能够生产出来,肯定能卖掉,因为那时总体短缺;现在是产品的性价比必须高,货比三家,行业龙头产品或者品牌产品销路更好,马太效应明显,因为此时总体过剩。

  38.近几年以来为什么我国一些中小企业和小微企业日子过的很艰难?产品虽然能生产出来,能供应上来,但是如果质量不好,性价比不高,可能就无法实现从产品向商品的飞跃!新形势下,绝大多数中小和小微生产制造企业以及商贸流通企业正在面临出清,都是要被淘汰的。此类正在被淘汰的中小和小微企业是不能纳入实体经济范畴的。

  39.落后的实体经济、市场尚未出清的实体经济,并不是真正的实体经济。金融企业,尤其是商业银行不应当为落后实体经济、市场尚未出清的实体经济提供金融服务,对此要保持清醒认识。

  六、推断与结论:我们究竟能不能保持乐观?

  40.党的19大报告为我国未来一段时间经济社会发展指明了方向,描绘了路径,提供了保障。毫无疑问,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我国经济社会仍然必将保持稳步健康发展。近几年来,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反复强调,“稳中求进”是各项工作的总基调和总的方法论。因此,完全有充分的理由对我国经济社会的稳步健康发展和我国金融行业的稳步健康发展保持积极乐观的态度。

  另外,有两个小插曲进一步丰富充实了保持积极乐观的理由。一个是,近期,天津、辽宁、内蒙和江苏等部分省份主动挤水分,压低了2017年经济增长速度,确保全国经济增长速度2017年低于7%;部分省份在2018年政府工作报告中,也主动压低了经济增长目标。另一个是,刘鹤同志在达沃斯论坛的讲话,突出强调中国要降低宏观金融杠杆,防控金融风险。这两个插曲充分说明:中国经济增长有余力!也正是感觉到中国经济增长有充分的余力,政府部门和监管部门才敢表态表决心,才敢下大力气去嵌套、去通道、去杠杆、去链条,才敢明目张胆的把防控金融风险放在突出重要的位置。

  41.规范是为了更好的发展。加强对金融行业的监管,是为了保证金融行业更好的发展。从主观上看,强力推行去嵌套,去通道,去杠杆和去链条,最主要的目的是为了降低实体经济的资金成本,是为了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是为了促使金融机构回归主业、回归本源。

  42.在我国经济仍然保持稳步健康发展的背景下,全社会的新增融资规模仍将保持稳定,甚至,其增速较前些年还会略高。未来若干年内,至少五年内,直接融资市场会有大发展,但是,以商业银行为主的间接融资,仍将是我国社会融资的主框架、主渠道。

  43.在去嵌套、去通道、去杠杆和去链条的情况下,基础货币必然保持宽松,否则必然发生“处置风险的风险”。这将意味着,我国金融领域的主基调将由过去的“宽监管、紧货币”过渡到“宽货币、紧监管”。预计,2018年我国还必然至少有两次降低准备金率。

  44.新的金融工具创新正在路上。一方面,实体经济融资需求旺盛,另一方面,金融领域的资金供给也相对充分。那么,在市场机制的作用下,在合法合规前提下,新的金融工具创新必然产生。换句话说,市场仍然旺盛的存在,并不会因为监管而不存在。市场会为自己找到方法和路径创新金融工具。

  45.此轮金融强监管,实质就是金融领域的“供给侧改革”。不可否认,经过几十年的发展,我国银行业领域甚至整个金融领域也是“产能过剩”的,部分领域实际是过度竞争、恶性竞争。经营成本高、服务质量和服务水平相对低、管理水平低或者经营不规范甚至屡碰监管红线的部分金融机构,可能在此轮强监管过程中被市场出清,被淘汰。

  还应当注意到,2015年以来,市场对金融领域中、小、乱金融机构的出清已经开始。各种民间金融机构,民间金融中介陆续跑路、陆续倒台。互联网金融乱象最近两年以来得到初步遏制。此轮金融监管,受冲击最大的应该是部分步子迈得过大的信托公司、部分财富管理公司以及部分踩着红线走的小型保险公司以及部分被大股东操纵的城商行等!笔者认为,监管当局所认定的“金融乱象”主要指的就是这些方面。开正门,堵旁门!遏制这些金融乱象,打击违法违规伪创新,让金融资源回归到主渠道,保护金融消费者的权益,长远来看,这些都是有利于商业银行发展的,有利于稳健合规的大型金融机构发展的。

  46.房地产是第一实体经济。防止房地产泡沫化倾向的各种监管政策,去嵌套去通道去杠杆等各种监管措施,必将极大推升房地产行业的资金成本,甚至导致部分房地产企业或者领域资金链断裂。继之,必然导致地方政府财政难以为继,各项基础设施建设“难为无米之炊”,全社会的固定资产投资增速可能面临断崖式下降。继之,失业潮会来,经济增速下降,民生难以保障。

  47.当下的中国经济,已经绑架房地产。注意,不是房地产绑架中国经济,而是相反。土地财政和土地金融是当下中国经济投融资框架的主龙骨。离开房地产市场,中国经济寸步难行。土地财政和土地金融也是中国经济独步天下的武功秘籍。中国经济的稳步健康发展,必须也必然依赖于用好用足土地财政和土地金融。

  48.预计2018年三季度开始,针对房地产市场的调控,尤其是金融调控,会逐步放松。这个不取决于各级政府愿不愿意放松调控,而是不得不放松调控。中国当下的经济基础、经济结构和经济形势决定了有关部门在2018年三季度必然逐步在金融方面放开对地产的调控。

  49.有关部门一旦开始放松对地产行业的调控,也就意味着监管部门对金融机构的强监管会逐步放松。实事求是的讲,各种嵌套通道杠杆和链条,主要就是因为监管对地产的金融调控应运而生的。各种通过加嵌套加通道加杠杆的资金,60%以上最终都流入到了地产领域。或者说,地产领域60%以上的资金都是通过加嵌套加通道加杠杆而获得的。因此,此轮强监管,尤其是银监会的强监管会在2018年三季度逐步趋于放松。

  七、股份制商业银行该怎么办?

  50.应该承认,股份制商业银行就是此轮银行业“供给侧改革”的对象。股份制商业银行的优势是体制机制优势,员工激励到位,创新意愿和创新能力都强。但是,劣势也很明显,最主要的就是底子薄。不过,也不必妄自非薄,在中国经济迈入中高速增长、转入高质量阶段,在直接融资未来一段时间仍然无法担当大任的背景下,商业银行仍然处于稳步发展的战略机遇期。

  51.要下大力气谋划增资扩股,补充资本金。早谋划,早动手。表外业务转到表内,资本金消耗会很快。要想方设法,通过各种渠道,采取各种方式,抓住监管引导的有利机会,大力扩充资本金,为本行未来几年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52.要坚韧不拔地做好对市场主体的结算和存款服务工作。在压制通道、压缩非标、打破刚兑和资管产品以净值方式发行募集等监管措施密集执行的背景下,市场主体的富余资金将更多地体现为存款形态。要通过提高结算和存款服务水平,适度提高对核心客户的存款利率,抬升存款价格中枢,稳存、引存和增存。

  53.要努力提升风险管理能力。风险管理能力是商业银行的核心竞争力,这一观点将在供给侧改革的背景下得到充分应证。要有能力识别优质资产,有能力对资产进行精细化分级。要建立和完善本行评估、识别和分级优质资产的能力体系和指标体系。只要能够做到对资产的准确评估、明确识别和精确分级,当然就有基础有条件做好负债的匹配工作。市场上资金依然很充裕,负债依然很充裕,最核心,最关键的只是:找到合适的优质资产,在合法合规的前提下,创新金融工具和产品,做好负债对应资产的匹配。

  54.我国仍然处于基础设施大建设周期,仍然处于固定资产大投资周期,投资仍然是中国经济稳步健康发展的中流砥柱。对于中国经济来讲,消费经济和服务业,仍然担当不了大任。其实,从国际社会来看,一国经济的稳定与发展依赖于消费经济和服务业,是不可持续的。我国波澜壮阔的、史无前例的城市化进程刚刚开始,房地产至少还有二十年的白银发展期。应当承认,我国市场经济建设还不到40年,现代化建设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当前及今后一个时期,全社会的信用积累是不够的。因此,优质资产的评估、识别和分级体系,应当以基础设施建设和房地产市场的发展为核心和灵魂。

  55.股份制商业银行应继续坚持对中小企业和小微企业服务的战略定位。但是,在未来三年内,对此战略要保持适当谨慎。在供给侧改革大背景下,在我国经济转型升级大背景下,当前,针对中小企业和民营企业的“市场出清”并未完成。我国的中低端工业与商贸流通服务业总体仍然面临过剩!中小以及民营企业更不可能有能力有条件有资格有积累参与到产业转型升级和高端制造业中去。现在远远不是大规模介入中小和民营企业的时候。

  新形势下,商业银行服务的实体经济应当是:市场出清后或者即将出清时,胜者为王、剩者为王、品牌为王、先入咸阳者称王、强者恒强……这样一些中小企业和民营企业。对于这些优质中小和民营企业,要以专门团队、专门的资源加大投入,要去抢,大力去抢。

  56.股份制商业银行应抓住2018年三季度后地产调控实质放松的战略机遇。土地财政和土地金融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投融资主框架。房地产开发投资与地方基础设施建设是一个硬币的正面和反面。房地产,不仅是支柱产业,更重要的是,房地产是枢纽经济,是平台经济。

  2018年3季度开始,金融监管部门对地产行业的调控将会逐步放松(行政部门对地产行业的调控其实已经开始逐步放松)。持续到2020年左右,期间又将是地产房产行业的金融丰收大年,商业银行应当努力抓住这种难得机遇。早谋划、早动手。借道借助地产行业,各分行和当地省市政府建立全面密切的战略合作关系,创新方式方法,创新金融工具和产品,深度参与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和地方债务的转接承续,深度参与到城市软硬件基础设施建设大潮中,深度参与到地方国企的并购重组与发展中,从而努力实现对公业务弯道超车。

  57.我国经济社会稳步健康发展,离不开地方政府融资平台,离不开地方政府债务的扩张。地方融资平台地方债务与房地产市场是一体两面的。在经济增长保有余力的背景下,毫无疑问,短期来看,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和地方债务都将受到强有力的压制。但是,这种压制是不可持续的,只可能是短期。

  长期来看,在我国城市化大潮中,地方债务的扩张是正义的,也是必然的。地方融资平台和地方债务仍将扩张,只是扩张的形式会有所变化,扩张的速度有所降低。因此,商业银行必须保持清醒的头脑,转变观念,下大力气做好地方融资平台的服务工作和地方债务的转接承续工作。“承诺函”、“兜底函”、“担保函”……仅仅是材料形式,股份制商业银行必须率先破出形式依赖,真正提高风险管理的核心能力,全心全意做好地方经济发展尤其是地方基础设施建设和固定资产投资的金融服务工作。

  58.股份制商业银行还应大力争抢煤电油运水气储等关乎国民经济运行的基础设施和基础材料等部门的优质资产。除财政政策、货币政策和产业政策以外,这些是党中央和各级政府调控经济的重要抓手和载体。这些资产始终能够分享到全社会经济发展的平均利润。对于这些优质资产,要当仁不让的抢,大力抢。

  59.充分发挥股份制商业银行善于创新金融工具的优势。令人兴慰的是,过去几年,由于独特的体制机制优势,股份制商业银行在创新出账通道、出账工具等方面积累了相比同业更为丰富的经验。因此,可充分调动各单位的积极性,在保证合法合规的前提下,鼓励各单位创新金融工具,创新金融产品,从而使资金需求方和资金供给方通过股份制商业银行的努力完成对接。

  60.坚持围绕房子做大零售,坚持围绕房子识别分级客户,坚持围绕有房子的人、卖房子的人、买房子的人以及租房子的人等创新零售业务、做大零售业务。面对此轮强监管,再看看国有大行尤其是工商银行和建行以及招商银行在2017年取得的优异成绩,相信对“无零售不稳”这个观点有更加刻骨铭心的认识。

  股份制商业银行没有基础和条件向工商银行、建设银行等国有大行零售系统看齐,也不可能把招行曾经走过的路再走一遍,怎么办?笔者认为,在我国城市化大潮中,“房子”(商品住宅)是我国每一个城市居民家庭资产负债表的最主要最重要构成部分。

  如果能够全面彻底深化对城市化过程中零售资产的认识与理解,聚精会神,精益求精,一切围绕房子,一切围绕房子后面的那个居民和家庭(和房子挂钩的小孩上学、老人看病养老等),一切围绕老百姓的住宅资产(买卖租贷按揭抵押等)去创新我们的零售金融产品、工具、渠道、团队、系统和服务……笔者想,某些股份制商业银行的零售金融业务完全有可能超越招行,并在全国银行业金融机构中独具一帜、打出一番天地的!

关键词阅读:金融创新 金融乱象

责任编辑:Robot RF13015
精彩推荐
加载更多
全部评论
金融界App
金融界微博
金融界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