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胜军:“个性财长”楼继伟的跨界警示

摘要
个性鲜明,屡有直率观点引发热议。1 月 28 日,楼继伟在第十六届企业发展高层论坛上的发言,再度成为关注焦点。这次,楼继伟又抛出了哪些有趣的论战话题呢?

  个性鲜明的楼继伟,其演讲时常引发激烈争论。这次也不例外…

  楼继伟

  财经体改派官员的代表人物之一

  曾任上海体改委副主任

  国家体改委宏观调控体制司司长

  中投董事长

  财政部部长

  ……

  个性鲜明,屡有直率观点引发热议

  1 月 28 日楼继伟在第十六届企业发展高层论坛上的发言,再度成为关注焦点。

  这次,楼继伟又抛出了哪些有趣的论战话题呢?

  论点之一:我国产生系统性金融风险的概率相当大。

  楼继伟似乎挺喜欢判断概率。

  2015 年,他在清华演讲时预测:

  中国在未来的 5 年或 10 年有 50 %以上的可能性会滑入中等收入陷阱。”

  这次,他又瞄准“灰犀牛”预测了一把。

  2017 年 7 月第五次全国金融工作会议后,《人民日报》提出警惕:“既防“黑天鹅”也防“灰犀牛”,表明高层对风险的担忧。

  十九大期间,一向说话含蓄的周小川更是直言:

  如果经济中的顺周期因素太多,使这个周期波动被巨大地放大,在繁荣的时期过于乐观,也会造成矛盾的积累,到一定时候就会出现所谓‘明斯基时刻’,这种瞬间的剧烈调整,是我们要重点防止的

  按理来说,金融并非楼继伟以往关注的重点,但这次楼继伟选择了“跨界进言”且攻势相当猛烈:

  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太重要了,在这个问题上,绝不能出颠覆性错误

  我国货币环境更为宽松,资金成本反而更高,表明金融体制存在严重的扭曲

  相比于美国十年前的金融市场,各种衍生品风险收益特征是有定义的,如 MBS、CDS、CDO 等,也都是经过备案的。我国则更为混乱,需要穿透到产品底层,才能识别真实的风险收益特征。这样,我国产生系统性金融风险的概率是相当大的

  楼部长,够直率!

  论点之二:还是分业体制好?

  中国是全球为数不多保持严格分业监管体制的国家。

  以美国为代表的发达国家,80 年代以来,金融创新推动金融混业趋势不断加剧。1999 年《金融服务现代化法案》正式宣告金融混业成为新现实。

  相比之下,中国银、证、保长期泾渭分明。

  不过,最近几年,在互联网金融、金融创新推动下,混业、跨界趋势不断加剧。

  楼继伟说:

  横览世界,中国是混业发展到极致的金融市场,风险高企,这不禁令人反思

  过度的混业(我们称之为“综合经营”)造成一系列金融乱象,名目繁多的中国特色衍生品令人眼花缭乱。同业、通道、嵌套、资金池、庞氏融资性的万能险、 P2P 、非标、现金贷等等层出不穷、相互叠加,结果是不断抬高资金成本,加剧实体经济困难。同时,风险传染的渠道极不透明。

  早在 2015 年,习近平总书记就谈到了综合经营的挑战:

  近年来,我国金融业发展明显加快,形成了多样化的金融机构体系、复杂的产品结构体系、信息化的交易体系、更加开放的金融市场,特别是综合经营趋势明显。这对现行的分业监管体制带来重大挑战……现行监管框架存在着不适应我国金融业发展的体制性矛盾……要坚持市场化改革方向,加快建立符合现代金融特点、统筹协调监管、有力有效的现代金融监管框架,坚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风险的底线。

  可见,中央的判断是:金融综合经营是趋势,金融监管体制必须改革以适应综合经营

  这一思路在 2017 年第五次全国金融工作会议体现更为明显:

  设立国务院金融稳定发展委员会。

  强化金融监管的专业性、统一性、穿透性,所有金融业务都要纳入监管。

  加强宏观审慎管理制度建设,加强功能监管,更加重视行为监管。

  因此,中央的方案是走向“功能监管”(即按金融产品本质功能而非行业来监管),从而适应金融混合的“既成事实”。

  不过,楼继伟却抛出了一个新问题:

  是让金融监管适应混业经营,还是消灭混业经营重回分业体制?

  楼继伟说:

  “金融要回归本源,为实体经济服务”。要真正回归本源,我们是否必须要坚持大混业模式?是否有能力承接混业经营带来的金融监管复杂性的挑战?是否有必要让金融机构承担混业监管真正到位后的高额合规成本?是否有必要让实体经济支付过高的名义利息?

  上世纪 90 年代,朱镕基同志坚持分业经营。我曾委婉地提出,是不是先观察一下,但他坚持认为,现阶段公民规范守法意识不足、机构监管能力不足,混业必乱正是在他的坚持下,才有“三会分设”和金融机构按主业拆分。

  当前金融行业利润已超过其他行业利润总和,大量人才蜂拥而至。去年我受邀对清华大学经管学院 7 字班毕业生讲话,心生感慨,结合自己的经历讲了一些励志的话。但另一种感慨讲不出来,当时面对上千毕业生,因为不止本院,还有其他院系的学生,都兼修金融相关专业。今后,优秀的青年还有多少愿意去做工程师、科学家?遑论公共经济学家。面对今天的金融乱象,我不禁感佩朱镕基同志当年的英明预见

  金融危机之后,2010 年 1 月诺奖获得者,保罗?克鲁格曼曾撰文指出,“美国应当向其邻居加拿大学习。更具体地说,加拿大更加严格地限制银行业的杠杆作用,并且限制了证券化进程。毫无疑问,近年来加拿大的这些约束,使银行家失去了许多提出那些所谓聪明想法的机会,但事实证明,这些约束都是正确的”。就我的国际比较观察,加拿大的金融市场被认为是最“枯燥乏味”的,金融当局严格规范控制混业,限制衍生品产生和交易,防范金融风险传染,着力保护金融消费者,实现了金融与实体经济的协调发展。即便全球金融危机后,加拿大的银行系统仍被标普和 IMF 评为世界上最健康的银行体系。其经验值得我们研究借鉴和深刻反思。

  论点之三:防范灰犀牛,看得到未必做得到。

  楼继伟认为,房地产金融化和金融脱实向虚是最重要的宏观风险点(灰犀牛)。

  其实,早在 2015 年初“权威人士”在《人民日报》访谈中就点出了这些关键风险。

  顾名思义,“灰犀牛”的棘手之处,不在于你能否看到犀牛,而在于能否及早采取行动参见本号文章:全国金融工作会议后杀出来的“灰犀牛”,本文也被媒体称为中国最早解读“中国灰犀牛”的文章)。

  《灰犀牛》作者 米歇尔·渥克说的深刻:

  灰犀牛威胁论的核心矛盾在于,当我们可能遇到的危险还处于萌芽状态时,我们会感觉手头紧迫,无暇顾及,所以致使防范措施搁浅;当危险真正来临,损失已经不可避免,此时此刻,我们虽然有应对灾难的财力物力了,但无论我们是想减少损失,还是想事后收拾残局,其费用都会是天文数字。

  楼继伟借美国次贷危机的教训,表达了内心的忧虑:

  我记得美国前财长汉克?保尔森在卸任后同我会谈时说, 2006 年他上任后不久,就感到金融风险就像将至的暴风雨扑面而来,但社会无共识,自己手中无武器,眼看着风险爆发

  当时的美国金融界,除极少数如汉克?保尔森、本?伯南克、蒂姆?盖特纳等发出警告外,全社会没有共识,“灰犀牛”只是一种现象,整体上没有防范由“灰”变“黑”的认识。危机积累和整治共识形成的速度在赛跑,前者一直跑在前面,直至雷曼倒台,“黑天鹅”出现,整治乱象和救助系统性风险爆发的共识才逐步形成。

  论点之四:真的减税了吗?

  最近几年,从学者到企业家,呼吁减税的声音不绝于耳。特别是美国特朗普减税的实施,更加大了中国减税的迫切性(参见本号文章:不该减税的美国减税了,最该减税的中国还等什么?)。

  楼继伟并不否认减税的必要性:

  财政政策在结构调整上发力,还有较大的空间。比如,收入方面可以通过减税推动企业加大研发和创新投入,提升经济活力。在这些方面,财政政策应当大有可为。

  但是,楼继伟认为已经减过税了:

  在减税方面,2017 年全年财政收入 17.3 万亿元,增长 7.4 %。这一增长是具有减税效果的。如果财政收入与 10.5 %( 6.9 % + 3.6 %平减指数)的名义 GDP 增长同步,全年财政收入应为 17.8 万亿元,比实际收入多出的约 5000 亿元体现了减税效应

  这一说法,带有明显的自我辩护色彩。楼继伟担任财政部长期间,被寄予厚望的财税改革并未破局

  当然,楼继伟也承认减税空间依然很大:

  进一步分析,仍有减税的空间,应当推动所得税改革,增加企业所得税研发扣除,个人所得税改为综合征收,减轻中低收入群体的纳税负担,避免个税异化为“工薪税”,形成逆向调节在降费方面,对于缺乏上位法规依据的非行政许可审批类的收费项目,目前在中央政府层面已经全部清零,但在地方政府层面,这一类“灰色地带”的收费项目仍大量存在,应当作为下一步降费的工作重点。

关键词阅读:楼继伟 跨界警示

责任编辑:Robot RF13015
精彩推荐
加载更多
全部评论
金融界App
金融界微博
金融界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