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耀军:超大城市和特大城市洗牌 马太效应更加明显

摘要
“社会的发展就是城市之间的洗牌”,张耀军教授进一步指出:“我预计,从2010到2030年20年间,超大城市人口上升10%。特大城市人口下降10%,马太效应将更加猛烈,大城市以下基本没有变化,所以城市洗牌主要是在超大城市和特大城市变化,这是一个大的格局。”

  金融界网站讯 127日,在“2018明德经济论坛”上,中国人民大学社会与人口学院副院长张耀军分享了他最新的的研究成果。张耀军教授预计:2030年全国人口将达到14.5亿人的峰值。其中,优化开发区(中国的三个经济增长极,长三角、珠三角和京津冀地区)人口增长速度最快;全国扶养比整体提高,但优化开发区扶养比增长速度最慢。”

  “社会的发展就是城市之间的洗牌”,张耀军教授进一步指出:“我预计,从2010203020年间,超大城市人口上升10%。特大城市人口下降10%,马太效应将更加猛烈,大城市以下基本没有变化,所以城市洗牌主要是在超大城市和特大城市变化,这是一个大的格局。”

  另外,针对记者“北京人口下降能否持续”的问题,张耀军教授说:“这是很敏感,很难回答的一个问题,但是我的预测结论是,很难持久。人口调控政策实施需要付出大量成本和代价,这样一个过程是跟市场相悖的,市场春潮涌动,这个劲能较多久,大家可以去想。”

  以下为演讲实录

  张耀军:尊敬的各位来宾、女士们、先生们、朋友们,大家上午好!

  今天很荣幸在这里跟各位分享中国人口的空间格局,解析未来中国经济均衡发展的趋势。

  刚才三位专家他们都既是领导也是专家,听了之后很受启发。但是我们经常说经济模型有时候预测不准,这里有多种原因,我们知道经济是一个非常复杂的系统,其实这里面很重要的原理,即:经济的行为,它的本质是人的行为,人的行为组成了市场。这个道理并不抽象,但是往往在应用时被忽视。很多人只仅仅看到了经济行为,而忽视经济市场背后的人的行为。所以有时间我们说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其实是挺难的一个事情。

  我今天这个报告,想提醒各位在座的,无论什么市场,包括金融市场、房地产市场,也都离不开这样一下背后的逻辑。还有一个就是,是人口决定市场还是市场决定人口,社会发展在今天,二者是相互影响的,类似先有蛋还是先有鸡的问题。当然,如果在人类发展的初期阶段,肯定是先有人口,再有产业和市场。

  当我们产业发展到今天,我们的城市和区域有了一定的人口基础,这样一来就是双向互动的复杂过程。在这里面,人口和市场应该怎么看待,我们的规划应该怎么做?刚才庄总指出了文化重要性,这几年我也在做些文化研究。因为任何事情做到文化就是到了极致,任何事情做到极致就是文化。

  在当今文化成为一个热门话题的背景下,我们用数字进行尽可能准确的预测还是不可忽视的。如果忽视了这种数字对未来走势的预测,可能光有文化也不行,完善的是数字的理性与文化的感性相结合。在用数据预测之前,不得不思考预测方法的选用。关于选什么预测方法,有的人认为复杂方法好,其实没有好的方法坏的方法,只有不适用的方法。有的方法很复杂,但是不适合解决这个问题,有的方法很简单却非常适合预测的问题。所以我觉得有一句话讲的非常好,不买贵的只买对的,关键是能解决问题。

  做人口研究十多年,今天我在这里面给大家分享一个很重要的方面感受,就是我们应该牢记人口的规模就是市场的容量,人口的密度就是市场的强度,人口在空间的流动和分布的地域就是最珍贵资源在空间上流动和分布的最好表征。

  我们知道十九大把我们的经济转型作为一个很重要的着力点来强调,2018年的经济会议也明确指出,中国经济由高速增长转向高质量发展,就证明我们的经济发展水平已经不能满足人民群众对幸福生活的需求。当然背后的假设,为什么不能满足,是因为不充分、不均衡、不平衡。所以国家强调经济发展的质量,增速宁愿降下来。前几年经济飞速发展,但是对人的幸福感的提升,却没有那么明显,质量的改善将会对我们居民带来更多的可获得感。

我今天在今天的分享中来回答四个问题:一是人口与经济发展的关系;二是未来中国人口分布的格局;三是未来城市化格局;四是中国经济如何平衡发展。

第一个是人口与经济的关系。这个从道理上并不复杂。我想今天重点讲分享第二个和第三个问题。把握中国人口未来在960万平方公里版图上的发展趋势很重要。人口聚集了之后,我们知道城市是人口聚集的平台,一个人口高密度的地方。我们可以看到,放眼全球创新能力最强的是城市。为什么?人口密度比较高。所以说中央把城市化定位中国经济的引擎,是非常正确的。因为高密度地方人的交流非常频繁,虽然互联网很方便,虽然交通很方便,但是面对面的交流那个表情语气与在网上交流是截然不一样的。这就是为什么今天会议可在新疆开,也可以在美国开,但是听众与在现场的感受是不同的。就是因为人口的高密度,城市提供了大家很好的交流平台,人类许多知识和技能是通过交流而获得。这是我为什么要重点分享这两个问题的原因。最后分享经济均衡跟人口空间如何协调。

  第一个问题:人口与经济的关系问题。我们知道没有人口就没有市场,其实很多人对人口并不很重视。实际上,人口是推动经济,推动房地产,推动金融业发展非常非常重要的一个要素。有的人说不就是规模吗,是不是中国人口下降就要担忧?我认为即使适当下降有什么了不起,关键不是全在人口规模,当人口达到一定规模时,最关键在人口质量。很多人已经看明白了,中国是一个人口大国,但是我们最重要的是要发展成人力资源强国,美国国土面积和中国差不多,但是只有三亿人。美国有很重要的一点,他使用了全球的人才,这个是不了得的。

  所以说我们通过人口视角来看的时候,还要看到更宽些,即我们既要看到人口规模,还也要看到人口的结构:老年人、年轻人、青少年,他所使用的市场是不一样的,男性和女性需求也不一样。所以说企业家分析市场就是把人口需求分析出来:哪里有人,哪个地方有什么样的人,我们应该用这样的观点去分析。我今天讲的是最重要的思路,是一些模型做出来的结果。还有人口发展的质量等。

  如此以来,我们把人口的几个要素跟经济的几个要素分开对应,即经济的规模、经济结构、经济分布、经济质量与人口的相应要素相对接,就能看得深刻些。我不敢说一下触及本质,但是是在往正确方向走。方向正确的,慢一点没有关系。而当方向错的时候,停下来就是进步。

  近几年,中央提出来美丽中国的概念,证明我们经济的高速发展对我们的生态环境导致成了极大的破坏,生态失衡达到很严重的程度。所以说在这种情况下,人类的贪婪和资源的有限性永远是矛盾的,在这种情况下,没办法,只有通过制度来约束。但是制度约束又让人感觉很不舒服,所以说我认为合理的规划是最好的制度,因为我们提出来规划引领,通过规划可以让能够分布人口的地方去分布人口,了解哪个地方不适合人类居住,哪些地方需要恢复生态功能。主体功能区的确定是一个非常非常正确的决策,而且提出了多规合一的对策,未来就会就慢慢解决空间上的问题。

  规划引导人口合理分布,有利于经济的均衡增长。我们知道西部是中国的生态屏障,如果没有生态屏障,我们山川秀美就不会存在,我们东部的经济发达也不可能可持续。所以说主体功能区划分最大的智慧导引就是:区域定位其实跟人的定位是一样的,这个区域该产出生态产品出生态产品,该发展经济发展经济;跟人一样,这个人该做行政做行政,该做企业做企业,该当老师当老师,这样一来我们的经济就均衡了,我们的生态也平衡了。中间关系我不多说,下面重点呈现一下我们的结论。

  第二个问题,未来中国的版图是什么样子。具体预测中我们是通过规范地分析预测出人口未来发展的趋势,预测中不仅考虑了人口的迁入迁出,也考虑到了二胎政策实施等因素。

  因为每次人口大普查数据比较详细,我用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这一时点作为一个基础年份进行预测。预测结果表明,第一,超大城市和特大城市对人口聚集效应强,小城市对人口吸纳作用弱,这一点通过2010年的情况我们可以看出来。这里我不得不承认,我们国家划分按照建成区人口,但是很遗憾,我们的统计年鉴(统计)建成区人口这么多年,一直按户籍人口统计。按照户籍人口统计已经失去了意义,实际上很多地方人口,尤其大城市和特大城市,他的常住人口远远多余户籍人口。对于西部和中部地区,人口大量流出的地区,常住人口会低于户籍人口。所以说用常住人口是最好的表达一个区域(经济)发展和人口发展的状态。这里面我没有用建成区而是用整个市域,会有些不太准确,但不影响主要结论。

  2010年我国有361个地级及以上城市,其中常住人口超过1000万的市域有13个,总人口1.84亿人,占全国人口14%。常住人口5001000万的城市有76个,总人口5.12亿,占总人口38%2010年的超大人口的超大城市和特大城市占了全国人口的半壁江山,占了50%,剩下的人口分布在其他的城市,也就是说大城市以下中小城市占了人口的一半。所以说在座各位无论是做金融还是做房地产,你的市场在哪里,我相信你应该看的非常明确。

  第二个,中国有几大区域战略。我们知道中部崛起是一个很重要的战略,但是中部和东北很类似:也是人口塌陷,导致自身吸纳能力不足。东部人口聚集度升高,中部人口大量流出。我们可以看到地图上整个中部这一块蓝色的,即河南、湖北、湖南那一块,是冷色调,冷色表示这些省份的人口密度是在下降的。而根据国家主体功能区规划,这些地方应该是重点开发区,所谓重点开发区是未来城镇化的重要地区,就是吸纳人口的重镇,但恰恰在这个地区,人口是净流出的,这是为什么?原因是它的吸引度不够。昨天有记者问我, 2017年北京市人口下降了两万多,您认为这个下降会持久吗?这其实是很敏感、很难回答的一个问题,但是我的观点是:很难持久。它的背后会付出大量成本和代价,但这样一个过程是跟市场相悖的,市场春潮涌动,这个劲能较多久,大家可以去想。

  第三个,城镇化率由东向西呈现阶梯下降格局,西部人口聚集程度下降。我们可以看出来(由东部到西部)。但是西部在地图上有一个误区,像青海和新疆,内部西部地区颜色重,主要是因为区域面积大,实际上这些地方城镇化率都是比较低的,但是内蒙有些地区因为是资源型城市,是虚假城镇化,即城镇化的质量不高,虽然这些地方城镇人口比例是上升的。总体来看,整个格局上沿海地区城镇化水平最高。

  第四个结论:人口由中西部向东部迁移,导致迁出去高素质人口流出,这个是非常要命的。虽然相对于大城市地区来说这些流入人口的学历和竞争水平都比较低,但是这些人口对于流出地域来说,都是高素质的人才。

  所以我们可以看到,为什么大城市精英荟萃,竞争压力非常大:就在于人才都聚集在这些大城市,这就是大城市为什么创新能力比较强的一个重要原因。

  我们可以看右边这个图,右边这个图有两点,颜色特别重。就是地级市由20002010年十年间迁出人数:一个是中部,一个是四川,我们看到最重的是这块,尤其是中部这两块,这跟主体功能区作为重点开发区规划的方向是不匹配的。国家在这个主体功能区划分上,大的思路是很好的,但是怎么样让这个区域释放去吸纳人口回归的功能,需要政策的导引。但是现在一下子改变市场的惯性还需要一个过程。

  前面是针对地级以上城市来做的预测,接着我们把国家的整个四大类主体功能区以地级市为单元分别划归为优化开发区、重点开发区和限制开发区。因为禁止开发区是零零落落几千个,每个禁止开发区面积不大,包括我们的重点生态保护区、文化保护区等,所以无法以市级单元进行划分。

  到2030年全国人口预计将达到14.5亿,这是中国人口的峰值,到这个程度不会再增加了,这是一个天花板。优化开发区人口增长速度最快,全国扶养比整体提高,其中优化开发区扶养比增长速度最慢,这个结论是很要命的。优化开发区人口增长最快,这句话内部包含了规模增长快,背后是吸纳了全国各地的人口,因为优化开发区就是中国的三个经济增长极,长三角、珠三角和京津冀地区。这些地区的人口的增长是吸纳了全国的劳动力的结果,全国扶养比整体提高,优化开发区扶养比增长最慢。扶养比指得是每个劳动力扶养的老人和没有工作能力的孩子的比值,优化开发区人口增长最快,但是每一个劳动力扶养的负担最轻。这就证明这些城市依然在享受着中国人口红利,并且是利用的是相比而言高素质的劳动力。

  

  第二个优化开发区和部分重点开发区的核心城市人口聚集效应更加明显,其实社会的发展就是城市之间的洗牌。给人生一个舞台,今天你当第一,明天他当第一,这个竞争是很残酷的。我们都知道重庆是最年轻的直辖市,它的城市质量跟其他三个直辖市是远远比不上。但是人口规模最大,2010年重庆常住人口第一。到2030年的时候上海、北京、重庆排前三。因此,人口的聚集效应在未来会更加明显,城市大的未来会越来越大,将形成更多的特大超大型城市,中小规模城市人口不断缩小,这不是个坏事。中国版图上人口最合理的分布,我认为应该是大分散小聚集,所谓大分散是什么?哪个地方都应该有人,尤其是我们的边境人口,比方说前年跟印度的冲突,就是那个地方是无人区,人很少。那个地方我去调研过,印度人过来了,由于咱们没有人或者人很少,咱们这边根本感觉不到,岗哨也难以设到那个地方,因为那个地方的地势特别险要,怎么办,这些地方其实应该要住一些中国人,有了人国土也能够守住。小聚集是什么,有的地方生态特别脆弱,人类对他只要不干预,老天爷就会创造最好的产品给我们,这就是生态,就是清洁的空气。或者,有适当的人口,但是人类活动对自然的影响不足以产生破坏,生态就会平衡,环境就会有质量,这样做所投入的成本既小,收获的生态产品收益又大,两全其美。

  所以说这样的一个人口分布趋势,我认为是可喜的。我们一定要明白一点,人口的均衡、经济的均衡并不是说各个地方规模都一样了就算均衡,那叫平均。均衡应该是各个地方的人均GDP,人均收入,每个人的生活质量都差不多的时候,这才叫均衡。我在大城市,在中小城市享受着差不多的待遇这样算均衡。西部有很多领导说,我这个城市一定要搞多大的规模,其实有必要吗,没有必要。对于东北地区的振兴,东北每年有20万人的人口往外流,不足为奇,东北那个地方完全可以转换,作为慢生活的体验区,将人均收入做到与发达地区相同是目标。不然我们光说人口流出,如何留住人口,但谁愿意待在那里?我们平时讲以人为本,什么叫以人为本,看大多数人想去哪个地方这叫以人为本,这也是市场。

  第三个,优化开发区人口聚集效应明显,东部沿海地区和华中地区是人口聚集的主要区域。全国重点开发区有18个,优化开发区是3个。从地区上看,东部沿海地区和华中地区是当前聚集区域,区域人口密度依次递减,从地理分布呈现东密西疏状态。这个格局自地理学家胡焕庸先生八十多年前发现到现在都没有改变。为什么没有改变?因为有一个魔力在里面,从瑷珲到腾冲这一条线,东南沿海36%的国土面积是比较适合人类居住的,所以这么多年一直居住了95%96%的人口。这个线的西北占了国土面积的64%,从来没有超过6%的人口。中国一些城市一直想留住人口,为什么人不去?因为与市场相悖,所以这条线我们应该敬畏它,而不是要打破它,这个格局未来也难以改变。

  再一个各地区少儿人口比整体下降,因为出生率在下降,所以青少年比例就会下降。人的寿命在不断延长,出生率在下降,所以老龄化是必来无疑。我们做了一个空间上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到西部重点开发区少儿人口比重相对较高,东北地区少儿人口比例全国最低,东北地区出生人口也很少。西部重点开发区,像西安、四川、成都这些重点开发区,我们知道西部总体上看经济发展落后,经济水平达不到一定水平的时候,养活孩子的成本也低,出生率就高。大城市为什么出生率低?国外有一个特别好解释,就是发展是最好的避孕药。西部因为经济发展程度较低,养育孩子的成本低,孩子出生率就高。另一方面,我们知道西部是中国自然资源如煤炭、石油的生产重镇,在过去资源无价原料低价产品高价时代,他的资源没有价格,不值钱。他生产的原料像煤,大量的低价卖出,而他们需要的产品却以高价买回去,这是一次失血。最重要的失血是他人口出生比很高,证明他的年轻人比较多,而这些地方年轻人只要一读完大学就不回去了大学毕业返回的比较少。所以说对西部来说,这是最重的失血,我们可以通过这个分析,看出来东中西部在区域博弈的情况。

  第五,各城市少儿人口占比总体下降。我们预测2030年之前,西南地区少儿人口比例相对较高,东北地区和沿海城市少儿人口比例相对较低,这个跟出生率是紧密连在一起的。

  第六,各城市老年人口占比整体上升。今天在座有很多企业家,我觉得有些人在从事养老地产和在做养老相关的行业。相信这个结论会对大家的所启发。养老市场在哪里,大家可以看到,其实中国的老龄化未来还是在东部地区,因为这些地方生活的人中,虽然他们中不少人户口没有在那里,还算是外来人口、流动人口,但实际上这部分人中流动人口并不流动,他们要稳定下来,未来在这个地方颐养天年,不会再回去了。尤其是移民中的二代,农民工的二代,他不会说老家话,不会做农活,他还能回得去吗?他们长辈现在已经老了,未来养老重任还是在东部地区。西南的川藏地区,中东部中小城市的老人人口比例最高,西北西南限制开发区和珠江三角洲优化开发区中的城市老年人比例最低。

  第七,各地区老年人口占比整体上升,这是做了一些优化开发区和重点开发区的一些统计。

  大部分城市扶养比上升,而西部城市扶养比有所下降,人口流出来了。四川、贵州等省分中小城市未来扶养比最高,西藏边缘地区、珠江三角洲新兴城市扶养比依旧较低。

  最后一个结论,各城市净迁移人口占比有所上升,未来人口的流动脚步还依然是不会停歇。因为我们知道人往高处走,这是一个长期的动态过程,所以说未来人口流动还不会降下来。人口净迁占比较高的城市经济相对发达,即城市越发达,净迁入比更高,因为迁入人口更多。净迁出占比比较高的城市其中在四川、湖北等地的中小城市。

  下面第三个问题,就是人口城市化发展的空间格局。2030年大城市规模继续扩张,人口聚集效应更加明显。这里面具体是2030年全口人口预计增长到14.5亿人,从地级层面看,2030年我们361个地级及以上城市当中,常住人口超过一千万的超大城市,吸纳人口达到3.36亿。而2010年是1.84亿, 20年间就增长了1亿多,占全国总人口23%,原来是13%点多,上升了10%

  特别有意思的是,从2010203020年间,超大城市人口上升了10%。而特大城市人口下降10%,而大城市以下的城市人口规模基本没有变化。所以超大城市规模会继续扩张,人口聚集效应更加明显。更详细些,想跟大家说的是,常住人口减少最快的城市主要集中在鲁西南、安徽、江西、湖北、湖南部分地区,以及西南部四川省、贵州省重庆地区,还有南部西部和北部边境地区,很多地区的人口减少率超过10%,超大城市和特大城市依然发挥一个泵的功能。

  2030年全国城镇化率预计达到74%30年全国46个城市城镇化率超过90%。未来西部地区仍然是我国城镇化率较低的地区,当然这个地区城市化率低并不代表这些城市他的人口不聚集,也需要实现大分散小聚集,这样会更加合理。国家提出来在西部一些地区建立无人区是有原因的,唯有建立了无人区,生态环境才能更好地得到保护,且人口迁出后也能够更好地脱贫。在一个一方水土养不了一方人的地方,扶贫难以取得好的效果,只有把人移出来,到有好的就业机会去,脱贫才能彻底。有数字表明, 90%以上的风景名胜区很多都是贫困区,为了把扶贫工作做好,也为了保护好这些风景名胜,一些地方的人口是需要迁出来的。

  第三,处于劳动年龄的人口东移,东西部社会负担上升,这个不再多讲。

  基于人口主体功能区预测结果,从三类主体功能区层面上看,2010年全国城镇化率50%,其中优化开发区城镇化率最高为68%,重点开发区为48%,限制开发区为39%2030年城镇化率预计达到74%,其中优化开发区最高达到87%,重点开发区为71%,限制开发区城镇化最低达到66%。从增长幅度看,限制开发区城镇化水平增长最快,这个收敛效果还是挺明显的。

  第二城镇化率较高的城市主要是优化开发区的新兴城市,以及西部个别资源型城市。长三角地区的深圳、福山、中山、东莞城市化率率先会达到百分之百,西北西南和中部地区城市化率还是依然较低。

  最后一个问题,如何实现人口与经济发展的平衡。

  第一,解决不平衡不充分问题需要考虑空间的异质性,强化区域分工。针对不充分不平衡这样的矛盾,我们要充分考虑空间的异质性非常重要。人与人之间,由于不同心理状况,身体状况适合不同职业,一个区域也是一样。因为资源禀赋不一样,生产能力不一样,我们在这个方面一定要提出来。尤其做企业家,你的大概方位不能判断错误,小的方案判断错误没有关系,就是走一点弯路,但是大的判断错误就很可怕。国家的主体开发区确定下来了,就应该坚持推进,这是实现经济与人口发展平衡的最好路径。

  第二,优化开发区,合理调控人口,最重要的是提升管理水平。我们现在大城市人口密度跟国外一些大城市比还没有达到相同水平,但是为什么我们感觉到城市病这么严重?主要是我们城市管理的水平还不高。另外城市病这个我认为也是一个很多人炒作的特别过分的概念,因为人多塞车也是很常见,只是塞的程度不要那么深就不是城市病,当然如果拥堵太严重就是病了。因此,优化开发区在适当控制人口的同时,关键是优化结构提升质量,改善我们的服务水平,让城市变得更加快捷,真正体现城市让人类生活更美好。

  第三,重点开发区强化自身条件,吸引人口合理集聚。目前重点开发区的一些地域区为什么人口要迁出来,就是因为那个地区没有产业,过去的时候因为中国的经济极度不平衡,中国大城市有很多瓶颈,限制了人的发展。改革开放后,人口流动变得自由了,所以人往高处走。市场是这个样子,恰恰在这个时间,政府应该通过规划进行引导,先把基础设施进行改变,把基本的公共服务保障好,相对大城市做得均衡一些,这样一些人口才能前往去聚集。

  第四,限制开发区促进人口有机集聚,保护生态,实现“无为而治”。很多地方生态不要投那么多钱,不要管他,不要干预,让他自己生产,这个地方的环境慢慢就好起来了。

  以上是给大家分享的主要内容,内容很多,我带我的学生做了大半年,只是把重要内容呈现给大家,希望对大家有所参考,有所启发。“由来碧落银河畔,可要金风玉露时”,希望未来大家分析宏观经济市场、房地产市场等,要将人口这个要素与经济有机结合,才能把大势看得更准,才能少出现偏差,才能获得更大的成功,也才能看到最美最浪漫的风景。最后祝各位新年愉快!

  李丹:北京这种控制人口净流出状态和市场博弈之间最后会导致平衡,而不是一种长期持续的状态。谢谢张老师,因为时间有限,感谢您的演讲,我想可能在座很多企业家们有问题,可以会后和张教授进行沟通和咨询。

  刚才通过张教授演讲看到,未来中国城市群仍然会有核心城市的虹吸效应。布局,我想也是每个城市管理者思考的问题,而对于企业家来说,刚才我想通过这一组组鲜明数据,可能各位已经找到自己未来布局的答案。刚才我们已经谈到各种经济话题,还有人口流动城市群发展的问题。今天我们带来一个圆桌,对财富积累,对中国创一代们积累的巨大财富,如何通过专业的管理传承到下一代手中这一问题进行讨论,让我们有请家族财富管理50人论坛秘书长孙建波先生为我们带来关于家族财富管理的圆桌对话,掌声有请。我们也很期待这样一场坐而论道,为在座企业家带来启发和思考。

关键词阅读:马太效应 超大城市 城市

精彩推荐
加载更多
全部评论
金融界App
金融界微博
金融界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