悦涛:刚刚 深圳 大中华区第三城!

摘要
深圳到2017年末居民贷款接近1.8万亿,居民储蓄存款也就1.1万亿。杠杆率在一线城市里最高。消费总额可能要排到全国第七。谁知道灰犀牛在不在自己的跑道上?

  深圳前两天低调发布了2017年经济数据:GDP预计2.2万亿元,仅次京沪;全口径财政收入8624亿元,仅次京沪;进出口总额超2.6万亿元,连续25年全国一哥;全市科研投入900亿元,仅次京沪;新增世界500强企业2家,累计达7家,仅次京沪。

  据非官方预测,2017年,深圳GDP一口气超过广州、香港、新加坡,坐实大中华区三哥位置。

  非官方预测:

  深圳 2.2万亿

  香港 2.1万亿

  广州 2.15万亿

  大阪 2.15万亿

  新加 2.04万亿

  首尔 2.04万亿

  但是东京,仍然是大东亚经济圈乃至全球的一哥。

  世界银行发布的2016年全球城市排名中,东京GDP位列第一。

  

  悦涛有文:35年,6500倍!人类永远无法再复制这样一个城市

  它的背景是过去近40年里中国与世界的连接。高度发达的工业生产力对农业社会的剧烈冲击和席卷。一直到最近十年疯狂的货币扩张。

  让对比来得强烈一点:把时钟往回拨20年。

  1996年,全国GDP超过千亿的城市有六个,深圳没能入围,屈居第七(950亿,后期有修正)。除了北上广三座大山,挡在深圳前面的,还有重庆、天津、苏州。

  深圳统计局的陈中先生1998年在开放导报上发了一篇文章:

  《深圳能在2000年实现全国城市前四名的目标吗?》

  文章先给了一个保守的预测:

  按1996年的经济发展速度,深圳到2000年会排在上海、北京、广州、天津和重庆之后,成为第6名。

  紧接着又来了一个内心的期望:

  如果每年增速比天津重庆和苏州高出5%,那么到2000年深圳就可以成为前四名的优等生。

  对后一个目标,文章表示:“困难重重、希望尚存。”

  字里行间看得出当年深圳人的心态:希望尽快上位,但又谨慎谦卑。

  结果,到2000年时,深圳轻松碾压重庆、天津和苏州,GDP超越2000亿,跻身全国第四城。

  从1996年到2016年,深圳GDP从950亿增长到2万亿,增长了逾20倍。

  最近十年中国城市的趋势其实是:

  金权天下和流量入口

  也就是资金中心和商贸中心的地位,超越了其他元素对城市地位的影响。

  广州和深圳之间,在金权上的此消彼长,最为明显。

  广州相当长时间里资金量高于深圳,但在近十年里,尤其是非金融业存款纳入银行业普通存款之后,广州资金量被深圳大幅超越,目前深圳存款约6.7万亿元,广州为4.95万亿。

  券商、基金、上市公司数量和市值,深圳更碾压广州。

  此外,广州忽视了IT为主体的科技业。产业布局过于传统和保守。偏爱汽车业,在科技互联网等新经济板块的创新、扩张明显不足。

  没有本土原生巨头,没有足够的独角兽。杭州体量虽小,在互联网经济上已碾压广州,无论巨头还是独角兽。

  所以广州对自己的形象推广,一般是这样的:

  

  广州大爱汽车业,会成为广特律么

  深圳则在金融和互联网两方面碾压广州。尤其是金融,从十年前,深圳就锚定了金融中心的定位,一方面稳住本土的平安、招商等巨头:凡事好商量,别去上海行不?

  另一方面大力吸引京沪金融巨头来深圳落户或设立区域中心。包括一大批券商、保险、基金公司。

  要地给地,要钱补钱。这方面没有一个城市力度超过深圳。

  但总归是金权和流量两方面的因素,把深圳给撑进了前三。

  拿互联网模式来套一下两个城市:

  贸易流:深圳是外贸流量入口,广州是内贸流量入口。

  资金流:深圳是跨境资金流入口,广州是省内资金流入口。

  人流:深圳是全国人民入口,广州是中南人民入口。

  产业上:深圳金融+科技,广州汽车+国企。

  以上,过去40年,深圳一直站在更强的风口:对外开放、金融自由化、外贸便利化、IT电子产业链全球分工、互联网崛起。

  深圳连接香港,深港作为共同体,是中国对外集散效应最强的城域。

  广州是华南对大陆集散效应最强的门户城市。

  广州自我定位低了。深港的格局和层次始终高于广州。而广州也没有发狠去突破自己的局限。

  中国改革开放近40年来的城市战争,毋庸置疑,深圳是最大的赢家。

  背后最关键的元素是内外双开,这点也是香港败阵的因素。

  一头对接国际飞地香港,区位不可取代。

  一头对全国人民来者不拒,没有本土约束。

  没有任何一个城市,能把对外和对内同步开放到最大化的程度。

  香港对外开放而对内封闭。其他国家的开放型城市,背后没有一个14亿人口的中国。

  这种级别的开放,给深圳带来了对年轻人的最强吸纳能力。全球最高比例的年轻人和优胜劣汰的高流转,是深圳取之不竭的能量源。

  但是从十年为单位的中短期角度看,金权和商贸流量,成为决定城市地位的优先因素。

  高速发展之后,短板也是有的

  深圳在城市结构上存在严重的失衡。包括人口、资源、财富、民生各方面。

  深圳市长陈如桂发布2.2万亿GDP的同时,一口气列了9个短板。包括实体压力和公共资源紧缺等。

  但悦涛觉得其中最明显的两个短板,是公共民生投入的严重滞后和过早飞起的资产泡沫。

  民生投入即使从城市竞争力角度,也是重要的资源依托,只有生产和效率而没有民生保障和生活延伸,难以长久吸引高质量的人才。

  因为本质上仍然是工业流水线的大产业园,只是在工厂区还是写字楼的问题。

  教育资源尤其是高教,深圳忽视了太长时间。事实上全世界没有在高校洼地上崛起的科技湾区。这条腿严重制约了深圳的后劲。

  医疗资源,千人床位数3.6张,远低于全国5.1张的平均水平。

  资产泡沫是个更难解的结。全球第一的房价收入比和急速膨胀的金融杠杆。

  深圳到2017年末居民贷款接近1.8万亿,居民储蓄存款也就1.1万亿。杠杆率在一线城市里最高。消费总额可能要排到全国第七。

  谁知道灰犀牛在不在自己的跑道上?

  先不说这些了。

  深圳毕竟年轻,想想20年前“坐七望四”都还有点不好意思,今天这个第三名,是过去30多年奋斗的奖赏。

  是对一个波澜壮阔的时代的致敬。

关键词阅读:深圳 大中华区 第三城

责任编辑:Robot RF13015
精彩推荐
加载更多
全部评论
金融界App
金融界微博
金融界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