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勇:港股连续创新高 A股会被激活吗?

摘要
港股连续创新高,在A股市场机构化步伐加快的当下,A股的走势,更大程度上是取决于大资金大机构的动向,而大资金大机构的投资理念与参与深度,直接影响着市场的投资机会。这个时候发表A股牛市的大畅想还为时过早了。

  1月18日收盘,恒生指数达到了32121.940点,再度刷新了历史纪录,主板成交量达到了1963亿港元,这是一个值得纪念的日子。

  之前的新高是在2007年的10月30日,在这之后,美国次贷危机爆发,恒指跌去了2/3,从这之后,港股便开始了缓慢的爬山之路,中间经历过了2011年的欧债危机,也经历了A股自2015年6月份开启的三轮股灾。

  港股这一轮上涨的背后,与其低估值、国内资金的出海需求有关,也与互联互通的催化剂作用紧密相关。

  首先,港股的估值低。

  恒指的上涨从2016年2月开始,2016年1月的时候,因为欧洲银行业的危机,加上中国当时的股灾3.0,恒生指数的市盈率跌至了7.9,这个水平和2008年金融危机的恒指市盈率水平相差无几。因此,港股便宜也成为这轮港股牛市的重要基础之一,而即使在港股2017年全年大涨36%的背景之下,其估值依旧只是处在历史的平均水平而已,并没有高出历史平均水平,可以想象港股在当时是被低估有多严重。

  其次,互联互通成为港股的催化剂。

  在这轮港股上涨的过程当中,2016年8月,取消了港股通总额度限制,为大资金配置港股扫除了顾虑,而同年12月,深港通的开通,从而进一步扩展了可交易标的范围,很多中小市值的成长股都被纳入了这当中,因而增加了投资者可供选择的标的。

  实际上,从2016年12月港股通开通至今,南下资金一直处于一个净流入港股的状态,目前已经累计净流入9300多亿,这对于很多港股的估值和交投提升而言所起到的作用都是毋庸置疑的,可以想象,过去一个仅有五六百亿日均成交的市场,突然涌入了近万亿资金会产生什么效果。夸张一点的南下资金,占到了一些个股流通盘的20%以上,这相当于一个大资金举牌,这样一来,港股股价上涨,也就顺理成章了。

  再次,国内资金出海的需求。

  当前国内宏观环境整体处在痛苦的调结构之中,GDP增速不用指望过去的高增长,同时国内的高收益资产却越来越少,房地产被抑制,股市A股中小市值仍然存在泡沫,创业板市盈率目前依旧高达40,指数还处在低位痛苦地去泡沫过程当中。在如此的背景下,寻找能有较高收益的资产自然就顺理成章了。而港股,除了之前提到的低估值之外,还具有高分红的特点,即使在目前时点,恒生指数的股息率有3%,恒生国企指数的股息率有3.5%,相比之下国内余额宝也不过4%,相比较之下,港股的优势非常明显。

  最后,新经济的力量日益体现在资本市场上。

  以腾讯为例,2017年上涨近一倍,贡献恒生指数三分一的升幅。腾讯近日继续创新高,也成为引领恒生指数上升的力量。

  对于A股而言,在过去的2017年里,已经表现出了港股化的特征。伴随着港股的持续创新高,而A股近期出现过十一连阳,并且在1月19日盘中逼近3500点大关,创下阶段性新高。将港股的走势与近期A股的走势结合到一起,给投资者带来了A股牛市来临的畅想。

  鉴于A股市场的自身发展条件,机构化程度以及白马大蓝筹内部的显著分化等现象,就现阶段而言,A股市场尚且不能认为属于真正意义上的港股化运行格局,而对于近年来的市场现象,或许更适合描述为“强者恒强弱者恒弱”的机构抱团时代。

  港股连续创新高,在A股市场机构化步伐加快的当下,A股的走势,更大程度上是取决于大资金大机构的动向,而大资金大机构的投资理念与参与深度,直接影响着市场的投资机会。这个时候发表A股牛市的大畅想还为时过早了。

  而随着过去以散户为主导的市场环境的改变,机构化投资理念的到来,对于中小投资者而言,如何适应这种投资环境的变换,显得尤为重要。

  (作者:李勇,现任巨景投顾财经编辑,系原中兴汇金高级研究员)

关键词阅读:港股 A股

精彩推荐
加载更多
全部评论
金融界App
金融界微博
金融界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