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程閠:减持美债一直在发生!

摘要
本文为“新三板文学社”专栏作家姜程閠先生针对近期国际金融市场的随笔,也是针对最近一篇刷屏文章“美国迎来噩梦,中国考虑不增加美债,1.19万亿美元够多了,不买!”所作的评论,姜程閠先生认为减持美债一直在发生,并还将继续下去。

  前言:本文为新三板文学社专栏作家姜程閠先生针对近期国际金融市场的随笔,也是针对最近一篇刷屏文章美国迎来噩梦,中国考虑不增加美债,1.19万亿美元够多了,不买所作的评论,姜程閠先生认为减持美债一直在发生,并还将继续下去

  作者:姜程閠

  作者简介:独立经济学者、曾服务于国有大型企业高管层、任外企项目建设副总指挥。现任北京贝达宁管理咨询公司合伙人、辽宁道至简集团公司总经理,《中国上市公司绩效评价标准》系统软件框架设计师。


  以下为正文:

  今天看到一篇热门报道,标题是:《美国迎来噩梦,中国考虑不增加美债,1.19万亿美元够多了,不买》!

  其实,减持美债的行为五年间一直在发生,只是一些人今天才发现,这是中国的金融战略决定的,只是减持的方式有所不同而已。

  不久前,美国总统特朗普访华,两天内签订了2535亿美元大单,可以说收获颇丰,占2016年美中贸易逆差3470亿美元的73%,而面对这样一个大礼包,美国时代周刊却以封面标题说:中国赢了!

  

  Why?为什么?

  一、从外汇储备的角度看:

  

  图1-1:数据来源于国家外汇管理局网站

  从图1-1可以看出,中国外汇储备从2008年就已经超过了外汇储备安全线,并且储备量还在逐年增长,达到了2014年的高点3.84万亿美元,然后以比较大的降幅连续下降,到2016年中国外汇储备与五年前持平。换句话说,与十八大领导班子五年的工作时间吻合,彰显了十八大领导班子的金融战略。

  美元在中国外汇储备中占绝对主导地位,份额约66.7%。中国将相当大一部分外汇储备配置于美国国债,因为这是唯一可容纳中国巨额投资足够大的一个市场,而美元是对外支付的主要货币。

  美国财政部2016年11月公布的数据显示,中国9月份持有1.16万亿美元美国国债,是美国国债最大的外国持有者。11月份美国国债价格大跌,从账面上看,中国用外汇储备购买美国长期国债的亏损将十分显著。也就是说用外汇储备购买美国国债这条路是走不通了。

  二、从国际货币霸主的变化看

  二战以后,在美国主导下,建立了国际经济秩序,从布雷顿森林会议之后,美元确定了全球国际货币的霸主地位。1978年美国前总统尼克松,对世界宣布放弃了美元与黄金的硬挂钩,开创了美元第一次面对世界的违约,作为国际货币的信用尽失。从此美元处于风雨飘摇之中;多亏基辛格博士,把美元与石油挂钩,奠定了石油美元的基础,为美元重新找到了称霸世界的锚点。

  随着伊拉克战争、阿富汗战争、以及2008年金融危机的席卷全球,美元在世界的威信每况愈下;随着美国世界警察职能的泛滥,对伊朗的制裁、对朝鲜的制裁、对俄罗斯的制裁……,使美国的声誉怨声载道。

  伴随着美国国内经济的下滑和单边保护主义的抬头,国际上越来越多的国家和地区看透了美国资本的本质和手段,伊朗、委内瑞拉、俄罗斯甚至美国的在中东地区的铁杆沙特都纷纷抛弃了美元,将人民币纳入购买石油的通用货币。更有甚者,美国的北约盟友们也在将人民币作为国际储备货币替换美元。人民币国际化的趋势和美元的颓势是越来越明显。

  所以中国再没必要保有高位的美元外汇储备。与其持币等待美元的贬值或购买很难兑现的美国国债,还不如来点实惠购买回来大量的能源、技术、设备和商品。用纸印的钞票换取实实在在的东西,同时减少美中贸易逆差,刺激中美贸易发展。

  三、从游刃有余的外交看

  博弈永远是互动的。中国的发展,从主、客观上都对美国在金融领域、经济领域、地缘政治领域的世界领导地位产生了威胁,根据历史的经验,特朗普访华获得丰厚的成果之后,接下来会用地缘政治来对中国产生骚扰和摩擦,有可能被使用的地区和国家是:东海海域的日本和韩国;南海海域的越南和菲律宾。

  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在以国事访问+的规格接待完美国总统特朗普之后,十一月十日上午,登机飞赴越南出席APEC第25次领导人非正式会议。主席在结束APEC日程后,在他下榻的酒店先后会见了三位邻居:韩国总统文在寅、日本首相安倍晋三、菲律宾总统杜特尔特。

  韩国总统文在寅、日本首相安倍晋三曾经几次三番表示要与主席会面,以改善中韩和中日已经趋冷的双边关系,多年未果。而在这次APEC会议期间,在特朗普访问亚洲三国之后获得会见;与此同时还会见了菲律宾总统杜特尔特,并对越南进行了国事访问,其中更深层次的含义就不是我等凡人能够解读的了。

  而今天,高层终于公开承认2万亿美元左右的外汇储备足够了!

关键词阅读:减持 美债

责任编辑:Robot RF13015
精彩推荐
加载更多
全部评论
金融界App
金融界微博
金融界公众号